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研究编修 > 地方党史 > 正文

传奇回族英雄马本斋在鲁西北

发布时间:2017/10/3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作者:张绪阳 王明龙    浏览次数:7366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传奇回族英雄马本斋在鲁西北》。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要成员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千里驰骋,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誉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传奇回族英雄马本斋就是这支回民支队的司令员。1942年9月,在华北敌后抗战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马本斋奉命率领回民支队从冀中辗转到鲁西北,依靠当地人民群众,配合地方抗日武装,打得敌人闻风丧胆,为鲁西北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战略转移,挺进鲁西北

马本斋1902年出生,回族,河北献县东辛庄人。青年时期在国民党军刘珍年部当兵,从班长、连长一直升至团长。后来,不满国民党的腐败,愤而卸甲归田。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起回民抗日义勇队,并带领这支队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1938年6月,回民教导队和回民干部教导队合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7月,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这支队伍以能打敢拼著称,在冀中平原的献县、青县、大城、河间、沧县一带不断袭扰敌人,打了许多伏击战、破袭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42年,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日伪军5万人,在冀中平原发动了灭绝人性的“五一大扫荡”。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与强敌反复周旋,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支队政委郭陆顺等大批指战员为国捐躯,部队由鼎盛时期的2000余人锐减到700余人。为保存这支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上级决定回民支队进行战略转移。

7月初,按照冀中军区的部署,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从冀中、冀南交界地带向东迂回运动,越过北运河和津浦路,到达渤海之滨。在冀鲁边军区黄骅司令员的精心安排下,部队得到比较充分的休整。8月下旬,马本斋留下一支小部队侦察敌情,然后率领支队主力向冀鲁豫边区挺进。9月中旬,回民支队到达冀鲁豫边区的濮(县)、范(县)、观(城)一带。

回民支队刚到鲁西北就遇上了日军针对濮范观中心区的大“扫荡”。回民支队与教导三旅、南进支队一起,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指挥下,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军区考虑到第三军分区缺少主力部队,决定让回民支队进驻回民聚居地——张鲁集(也就是现在的莘县张鲁镇),由马本斋兼任军分区司令员,原司令员赵健民改任副司令员,另派张同钰担任回民支队政委。第三军分区在张鲁集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会上,马本斋激动地说:“回民支队来到鲁西北,全靠回汉人民的支持与配合。只要军民紧密团结,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渡过难关,夺取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日子长不了!”回民支队来到鲁西北,结束了两年的游击状态,开始有了自己稳固的根据地。

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回民支队进行了整编,将原来的三个大队改编为五个中队。中队实行政治委员制度,以利于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为了储备干部,回民支队又将机关精简下来的200多名营、连职干部组成了“干部训练队”,平时以学习训练为主,必要时也担任一些作战任务。回民支队每个连都配有轻机枪和掷弹筒,司令部直属一个重机枪排和一个迫击炮排。经过整编,回民支队编制满员,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莘县、朝北、莘朝边、朝城各县、区党委、政府对这支少数民族抗日武装,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菜米粮油到服装鞋帽都优先供应;动员了大批回汉青年参军,补充回民支队。张鲁集回民抗日救国会还派出最好的阿訇、南街清真寺的蔡永清先生担任回民支队的随军教长。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使回民支队指战员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鲁西北抗日军民有了回民支队这支生力军,大家都感到心里有了主心骨,抗日热情更加高涨,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大大增强。

二、扎根鲁西北,打出声威

为了坚持和巩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漂亮的战斗,打出了声势和威风。

当时,叛军石友三残部齐子修,盘踞莘县、冠县、堂邑结合部;伪军刘仙洲、文大可分别盘踞莘县、朝城一带。他们抢粮、抓丁、残害百姓,“蚕食”抗日根据地,搜捕共产党人和抗日家属,无恶不作。其中,以齐子修部力量为最强,对抗日根据地的威胁也最大。马本斋审时度势,决定先拿他们开刀。

齐子修部在莘县、冠县、堂邑结合部已盘踞数月,修建了很多防御工事,不宜强攻。马本斋和赵健民共同制定了引蛇出洞、在运动中歼敌的战斗方案。马本斋指挥回民支队,深入到齐部驻地活动。齐子修知道回民支队装备好,善打恶仗、硬仗,担心被吃掉,不敢硬碰硬。回民支队在附近时,龟缩在围子里不出来;回民支队转移作战时,就派出小股部队到根据地边缘地带抢掠骚扰。为了使敌人上钩,马本斋故意传出回民支队到外线作战的消息,然后让回民支队秘密进入齐部周边地区,命县大队故意在敌人经常骚扰的村庄活动。敌人果然以为回民支队已经远离,放心地出动一个营的兵力围攻县大队。正当双方激烈战斗的时候,回民支队突然出现在敌人后侧,迅速包抄上来,一阵猛攻猛打,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附近的老百姓听说回民支队与齐子修的部队打起来了,也都前来参战,齐子修一名督战的副参谋长被当场击毙。敌军见势不妙,大乱而逃。从此,齐子修部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伪军刘仙洲部不知道鲁西北来了回民支队,仍然肆无忌惮地与抗日根据地为敌。一次,刘仙洲部出动日伪军200多人,窜到距离张鲁集3里路的小韩庄,围攻驻扎该地的回民支队警卫连。警卫连指战员临危不惧,一面英勇还击,一面派人向马本斋报告。马本斋正在张鲁集研究下步斗争的行动方案。得到报告后,马本斋愤怒地说,敌人自己送上门来了,得给他点颜色瞧瞧!说着跃上枣红马,亲自带领骑兵连,如同旋风一般向小韩庄杀去。日伪军欺负警卫连人数少、力量弱,正在组织新的攻势,妄图把警卫连一口吃掉。危急时刻,马本斋的骑兵连飞驰而来,一阵冲杀,击毙日军27名、伪军100多名,只有少数敌人狼狈逃回了莘县县城。

日军“大扫荡”后,驻莘县的日伪军借机“蚕食”朝北抗日根据地,对根据地构成很大威胁。马本斋认为必须对敌人进行震慑,打击其嚣张气焰。随之举兵东进,指挥回民支队越过马颊河,进驻莘县的大小宋庄。马本斋亲自到前沿阵地察看地形,分配警戒任务。驻莘县伪军出动了一千七百多人前来迎击。它们不敢贸然对回民支队实施包围,只是在附近的村庄远距离射击,小心翼翼地观察动静。见此情景,马本斋果断命令部队出击,战士们端着上了剌刀的步枪,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敌人。这些伪军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吓得不战而逃。从此,刘仙洲部被迫停止了向抗日根据地的“蚕食”,根据地敌进我退的局面得到扭转。

1943年2月7日,马本斋了解到驻罗屯的敌人比较麻痹。此地距朝城伪军文大可师部很近,外围又有其他据点、碉堡掩护,据点的敌人防守松懈,又逢春节到来,警惕性较差。马本斋抓住这一时机,来了个黑虎掏心,只用半个小时便将罗屯据点攻克,击毙2人,俘获伪乡长以下30余人。没过多久,朝城守敌文大可又派出一个连到申屯修建据点。敌人白天修,游击队夜里拆。为了防备游击队袭扰,驻朝城伪军派出巡逻队,天一亮便在申屯附近转悠,企图截击游击队。马本斋掌握这一规律后,派出一个中队夜里到敌巡逻队经常路过的李庄埋伏。第二天一早,敌巡逻队刚到李庄,严阵以待的回民支队将其截住一阵猛打,敌人一触即溃,被抓获30多人。

在沉重打击齐子修、刘仙洲、文大可之后,马本斋又把矛头指向驻冠县的日伪军。日伪军在冠县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修碉堡,安据点,挖封锁沟,严重阻碍了冠北地区抗日斗争的开展。1943年春,驻冠县的伪军向东进犯抗日根据地,企图在这一带修建碉堡、构筑据点,扩展地盘。回民支队五中队迅速向这伙伪军发起攻击,中队长命令一排迂回包围敌人,二排从正面向敌人发动进攻。两支部队前后夹击,把伪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向西逃窜。五中队乘胜追击,把这伙伪军一直赶到冠县县城东关,挫败了敌人进犯根据地的阴谋。

1943年夏天,青纱帐起来之后,回民支队向日伪军发起新的攻势。6月24日,回民支队司令部命令五中队围攻朝城以北大张庄的3个伪军碉堡。这是冀鲁豫军区统一部署的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向日伪军的外围碉堡和据点发动进攻。五中队立即行动,于6月26日晚包围了3个碉堡。马本斋亲临前线指挥,五中队向他汇报了战斗部署:先对伪军进行政治攻势,然后再实施军事打击。马本斋认为这一部署比较可行。天黑之后,马本斋带领2名科长进入掩体,亲自向一号碉堡的伪军队长喊话,他说:“我们知道你是河北省保定人,跟文大可当汉奸,是迫不得已。对于你们的过去,我们可以既往不咎。现在给你们一个弃暗投明的机会,就是放下武器,走出碉堡。愿意抗日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给通行证、发路费;愿意自谋职业的,抗日政府提供帮助。”慑于回民支队的声威,伪军纷纷投降,二号和三号碉堡的伪军也随之缴械。

回民支队不仅作风顽强,善打恶仗、硬仗,还善用巧劲、打巧仗,体现了马本斋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马本斋经常讲,部队不要与敌人硬碰,要把敌人引出据点,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要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以突然迅猛的手段置敌于死地。他常说:“一支优秀的部队,不能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一次战斗,都要有个章法,不能打成烂仗。特别是危急情况下,指挥员更要沉着冷静,判明敌情,巧妙用兵。”

莘县马厂村是刘仙洲1942年3月以后修建的一个比较大的据点,驻守着伪军一个中队。据点内筑有炮楼,寨墙外有封锁沟,沟外有铁丝网。他们凭借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工事,有恃无恐,不断对抗日根据地骚扰破坏。11月,在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后,马本斋派出第三中队潜入马厂据点附近,剪断伪军的电话线,然后埋伏在马厂北边的焦花园村。次日拂晓,敌人派出两个班的伪军查线,被三中队全部俘获。马厂据点的伪军随后追赶出来,莘县城内伪军也出城增援。伪军行至西马厂村时,被马本斋预先埋伏的两个中队一举击溃,击毙伪军30余名。马本斋估计刘仙洲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肯定还会出来寻衅报复。又把队伍布置在徒骇河旁边的大小宋庄一带。第三天,果然有200余名日军,在莘县一个伪军中队的配合下,气势汹汹地沿徒骇河向西南方向开来。伪军在前面开路,日军随后跟进。行至大宋庄村东时,回民支队的重机枪突然开火,一串子弹从打头的伪军头顶上飞过。回民支队的战士高声喊道“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弟兄们听听机枪吧!”伪军一看遇到了八路军主力,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哄而散,日军顿时暴露在回民支队的强大火力面前。日军急忙组织反扑,慌乱中一名日本兵将炮弹倒装进掷弹筒,引起炸膛,掷弹筒在敌群中爆炸,炸得血肉横飞,日军阵脚大乱。回民支队乘机发起攻击,日军被杀得溃不成军,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逃回据点。

1943年秋,回民游击队和莘县边七、八区的区队夜宿滑营时,被马厂、十八里铺几个据点的200余名伪军包围。马本斋闻讯率回民支队及时赶到,对敌人实施反包围,并采取围三阙一、虚留生路的战术诱敌出逃,然后内外夹击,将敌击溃,歼灭逃敌一部,大获全胜。

1941年到1943年,鲁北连续大旱,粮食收成无几,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敌、我双方都严重缺粮。许多据点的敌人看到哪里有烟火,知道有人在做饭,马上派人去抢,吓得老百姓不敢白天做饭。据此,马本斋提出了“以粮制敌”的战术。冠县桑阿镇一带有呈“品”字形分布的3个伪军据点。马本斋率部潜入“品”字中心,让部分战士大肆熏烟升火,佯装造饭,主力则埋伏于四周有利位置。3个据点的敌人望见阵阵炊烟,不约而同地蜂拥而出,前来抢劫。伪军进入伏击圈后,马本斋战刀一挥,一声大喝,顿时伏兵四起,一排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敌人见中了八路军的埋伏,无法逃脱,纷纷缴械投降。回民支队轻松地拿下3座据点,俘虏伪军600多名,缴获机枪3挺、步枪500多支。回民支队无一伤亡。

田寨是驻守冠县日伪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有坚固的围寨工事,攻打比较困难。根据敌情、地形,马本斋采用了自己独创的“土坦克”战法。他让特等战斗英雄贾福海,背驮层层湿棉被覆盖的“八仙桌”,手提地雷,从村东口冲进大街,直奔围寨南门。敌人以密集火力扫射,“土坦克”照常前进,让守敌大为惊骇,不知道是什么“秘密武器”。此时,贾福海在南门埋好地雷后,向敌人喊话,告之敌人只有投降才是唯一出路,随后大摇大摆地从原路返回。马本斋则隐蔽在寨门对面路南短墙下,准备地雷一爆炸,就指挥部队冲锋。结果,没等地雷爆炸,敌人就宣布投降了。之后,回民支队又拔掉了冠北日伪军2个据点和二十里铺的炮楼;抗日政府发动群众填平了40多里的封锁沟。这样,抗日武装和县区干部可以自由地来往这一地带,南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有一次,杨得志司令员要求回民支队从日伪军手里搞一批自行车,装备军区侦察连。马本斋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中队。一中队深入到敌占区,分成若干小组,白天潜伏到敌人据点附近的道沟、高梁地,捕捉个别活动的敌探、汉奸。不出半个月,缴获自行车80辆。一天,一中队从聊城(今东昌府)搞车回来,夜宿明公集村。第二天黎明时,一股伪军窜至明公集抢牛。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一中队一个冲锋,把敌人打退。一个小时后,这股敌人纠集增援之敌,再次向明公集进犯,其中,伪军200余人、日军20多人。一中队沉着应战,再次打退敌人,共毙敌30余人,缴获子弹1000余发。我军仅1死2伤,消耗子弹2000余发。按说,这是一次胜利的战斗,但马本斋听完汇报后,批评说:“你们消耗太多,缴获太少。要知道,我们现在的供应十分困难,必须把每一发子弹都打到敌人身上。”

马本斋采用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术,在鲁西北连连克敌,打十姓庄据点、拔谢炉碉堡群等战斗,也都是出奇制胜,使敌人防不胜防。在鲁西北,回民支队成了日伪军的克星。莘县伪县长刘仙洲一听到马本斋的名字就害怕。据民间流传说,只要马本斋的部队安营扎寨,敌人的据点即使近在2公里,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当时,老百姓都说:“马司令一到,咱能睡个安稳觉了!”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马本斋与回民支队已经深深扎根在鲁西北这块土地上,打掉了日伪军的器张气焰,遏止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蚕食”进攻,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使鲁西北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心系群众,鱼水情深

在鲁西北抗战期间,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同时,也全心全意地帮助群众,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马本斋和回民支队刚到鲁西北时,当地已连续三年大旱,部队每人每天的粮食定量从一斤半减至12两(当时16两为一斤)。马本斋了解群众的疾苦,对同志们说:“老百姓都在挨饿,我们解决不了他们一年一月的粮食,解决三天五天的粮食也是好的。”部队随即开始节衣缩食,从粮食定量中每人再拿出2两救济灾民,吃不饱就吃糠菜。马本斋和战士们一样吃大锅饭,还常常把自己的饭让给房东。偶尔有碗混合杂面的面条,也都端给伤病员吃。马本斋与干部战士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同渡难关,当地人们都很受感动。

1943年春天,为了解决鲁西北的粮荒,冀鲁豫军区党委决定,从收成好的濮范观调拨300万斤粮食,支援受灾地区。但是,要把粮食运到鲁西北,必须途径朝城至南乐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以封锁沟为骨干,两侧筑有碉堡、据点,南北长达30里。上级党委把护送运粮队伍的任务交给了回民支队。俎店、马庄、梁丕营等一些村镇组成几个运输队,回民支队派出一支小分队携带机枪进行护送。傍晚,运粮队从马庄出发,晚上通过朝城至南乐的封锁线,拂晓前到达目的地。白天将粮食装好,夜间再穿越封锁线,黎明时返回马庄。这样,一次运粮上万斤。运粮路上,当行至日伪军据点时,回民支队小分队就将其包围。据点内的日伪军一旦贸然出动,即以火力压制。日伪军慑于回民支队的威名,一般不敢离开据点。只要回民支队护送,运粮群众就有一种安全感。

在战斗的间隙,回民支队还到敌占区开展征粮工作。主要是以中队为单位,分散深入敌占区,一面开展征粮工作,一面相机在军事上打击敌人。在敌占区,各中队都是边征粮、边战斗,坚决打击敌人的阻挠和破坏,有时直接截取敌人的粮食,接济群众,供应部队。朝城县的伪军主要驻扎在王庄据点,这个据点囤积了大批粮食。一天夜里,他们把粮食装上大车准备拉走。马本斋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命令部队埋伏在敌人经过的路上,截住了这批粮食。当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的干部战士,将粮食分给在饥饿中挣扎的老百姓时,许多人捧着粮食说“这是救命粮啊!”

在战斗和相处中,马本斋和回民支队与鲁西北人民群众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血肉关系。部队每到一地,大人、孩子、男女老少都夹道欢迎,争相观看“马司令”。

四、转战昆吾、尚和,英雄不幸殉国

 1943年10月,回民支队奉命开往濮范观中心区以南的昆吾、尚和一带,在那里恢复了大队建制,组建了新的冀鲁豫第三军分区。马本斋仍兼任军分区司令员。这年11月,回民支队配合军区主力,在八公桥打了一场“牛刀子剜心”的奇袭战。

1943年10月,1.5万名日军伙同数万名伪军对濮范观中心区大举进犯,八路军迅速跳到外线,避敌锋芒。国民党降将孙良诚乘机率2万多伪军,控制了中心区西南濮阳和濮县的广大地区,设置大小据点500余处。孙良诚又率总部进驻濮阳城东南的八公桥,切断了濮范观中心区与四、五军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对我抗日根据地构成极大威胁,根据地军民强烈要求拔掉这颗钉子。但是,孙良诚部装备精良,粮草充足,又占据有利地形,是一根不好啃的骨头。

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敬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一些人主张先扫清八公桥外围,步步压缩,最后攻打八公桥。马本斋反复考虑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采用“牛刀子剜心”战术,先集中优势兵力打掉八公桥的敌总指挥部,回头再清扫外围据点。他说:“八公桥外有层层据点保护,内有一丈多深的壕沟和一丈多高的围墙,由孙良诚嫡系部队特务团防守,备周则意怠;目前敌人主力离开老巢蚕食我抗日根据地,且步步得手,正在得意忘形;而我主力部队距八公桥远在二三百里以外,尚未引起敌人的注意。因此,趁敌防守麻痹,我们如以急行军突进敌人心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拿下八公桥是完全有把握的。”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马本斋的意见,决定奇袭八公桥。

按照杨得志司令员的命令,马本斋一面挑选精兵强将,做好战前准备;一面派出作战参谋和测绘人员潜入八公桥,进一步摸清敌情。

11月14日,马本斋率回民支队从尚和、昆吾一带出发,经过两天两夜的隐蔽急行军,于16日夜到达八公桥附近,同友邻部队一起包围了敌人。是夜,天黑风急,尘沙弥漫,敌人毫无防备。我军顺利越过壕沟,爬过围墙,首先俘虏了哨兵,迅速把敌总指挥部团团围住。一声令下,我军轻重火器一齐怒吼。回民支队和军区主力部队的战士们奋勇冲进敌穴。伪军们以为神兵天降,猝不及防,明碉暗堡也无法展开火力。是役,毙伤敌军数百人,俘获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特务团长以下官兵32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7挺、步枪1600余支、子弹4万余发、电台2部、战马百余匹、粮食数百万斤及全部兵工厂机器。敌八公桥总部被打掉之后,伪军群龙无首,阵脚大乱。我军主力以风扫残云之势,很快扫清了八公桥外围据点。

马本斋在此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指挥才能,给军区全体指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时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的黄敬称他为“后起的天才军事家”。杨得志司令员指出:“奇袭八公桥,是摆脱被动,力争主动,破其一点,牵动全局的一着好棋。”

正当马本斋的军事才能逐步展露之时,他的后颈部长了一个对口疮并迅速恶化,体温急剧升高,疮痍波及脑髓。当时部队医疗条件很差,病情难以控制,马本斋被送往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当时驻濮阳县小屯村)抢救。

就在此时,回民支队接到了开赴延安的命令。在军区领导的再三劝说下,马本斋同意留下来治病,由杨得志率队开赴延安。马本斋在半昏迷中还一再叮嘱向他辞行的杨得志和回民支队干部:“你们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一定要转达我的问候。”弥留之际,马本斋对守在身边的人说:“我觉得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做更多的工作,是件憾事。叫孩子继承我的遗志,做革命工作。告诉三弟,领导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底。”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于濮阳县小屯村军区后方医院,时年42岁。

消息传出,冀鲁豫边区军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军区政委苏振华、区党委副书记张霖之、行署副主任贾心斋,率直属机关干部,在张青营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向马本斋的遗体致祭、告别。遵照马本斋的遗嘱,其遗体安葬在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莘县张鲁集。2月9日,隆重的安葬仪式在张鲁集举行,冀鲁豫区党政军领导人黄敬、宋任穷、朱光、王任重亲临吊唁。11日举行公祭,上百名干部群众按照回民的最高葬礼,将马本斋的遗体高高地举过头顶,送往墓地。3月15日,鲁西北地区各界群众在张鲁集联合举行追悼马本斋大会,并决定筹办本斋小学、本斋合作社、本斋游击大队、修建本斋烈士祠堂,永久纪念这位为鲁西北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

马本斋逝世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分别送了挽词或挽联。毛泽东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的挽联是:“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的挽联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1954年,马本斋遗骨迁往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为了永远怀念马本斋,莘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在烈士墓地遗址上建起马本斋烈士陵园,马本斋之子马国超亲笔题写了园名。同年,张鲁中学正式易名“本斋中学”。 2012年,莘县又对马本斋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修缮,并投资3200万元动工修建了马本斋纪念馆。

沥胆披肝,一部艰辛革命史;横刀立马,千秋传唱大风歌。抚今追昔,我们对传奇回族英雄马本斋的敬仰和怀念不断加深,马本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上一条信息: 暂无
下一条信息: 凤凰涅槃 古城新生——纪念聊城解放70周年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