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研究编修 > 地方党史 > 正文

留在黄河岸边的足迹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纪实

发布时间:2017/10/3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作者:刘如峰 白士英    浏览次数:5744

1947年6月下旬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深蓝色的天空还稀稀落落地挂着几颗星星。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一起,率领着司令部机关人员,踏着晨曦,越过赵王河,风尘仆仆地向蒋家庄疾进。他们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决策,将率12万大军,在鲁西强渡黄河,进而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

渡河指挥部的地址就选择在蒋家庄。

蒋家庄坐落在黄河北岸寿张县(现属阳谷县)境内。这里地势起伏,偏僻隐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出了名的“抗日堡垒村”。

听说解放军要来,村里的干部群众很兴奋,天没亮就涌向村头,去迎接大部队。

部队一来到村头,村民们就欢呼着“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一齐迎上前去。刘伯承和邓小平健步走出队伍。只见他们都身着洗得发了白的灰布军装,一个身材魁梧高大,戴着一副玳瑁框眼镜,显得文雅慈祥;一个虽身材不高,但体魄健壮,两眼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刘伯承、邓小平与迎上来的干部群众一一握手问好,然后说着笑着向村里走去。

来到村里,村干部把刘伯承、邓小平领到早已收拾好的一座两层小土楼前,说:“村里条件差,这座小楼还算坚固,楼上也很通风,首长就住这里吧。”

看着小土楼,邓小平沉思了片刻,然后恳切地说:“我们是来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来享清福的。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这小楼还是让乡亲们住吧。”

几句朴实真诚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村干部见再三劝说不下,只好改变主意,让他们住到普通农户孔月仙家里。

老实厚道的孔月仙听说她家要住解放军的大首长,心里一阵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她又是打扫院子,又是拾掇屋子,忙得简直像过年一样。

“大嫂,给你添麻烦了。”孔月仙刚刚收拾停当,村干部就领着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走进了院子。

“这话说到哪里去了,我们天天盼着你们来呢!”孔月仙急忙迎上前去,一边说,一边把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往北屋里让。

刘伯承、邓小平环视了一下院子。这是鲁西普通的一座农家小院,三间北屋,两间东屋,还有一排西屋和南屋,相比之下,西屋和东屋显得又矮又小,而且由于多年的风吹雨淋,土墙上布满了道道沟痕。

邓小平用手指了指东屋和西屋说:“我们就住这两边吧。”

孔月仙一见大首长们要住东屋和西屋,连忙说:“那怎么能行!这两边的屋子里又脏又乱。再说这大热天,东屋和西屋又闷又热。”

刘伯承笑着说:“脏乱没关系,打扫一下不就干净了。至于天热嘛……”他用手指了指警卫员手中的扇子,诙谐地说:“就因为天热,我们才特意从‘牛魔王’那里借来了芭蕉扇。”一名话逗得大家都笑起来。

在说笑中,刘伯承走进东屋,邓小平走进西屋,和随行人员一起收拾起来。不一会,屋子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刘伯承、邓小平不顾行军的劳顿,立即工作起来。在一张作战地图前,他们精心运筹着,不时地用红蓝铅笔在上面作着各种各样的标记。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箭头和标记,忠诚地记载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一年来的风云变幻和刘伯承、邓小平的雄才大略,同时也记录着鲁西人民对刘邓大军的无私支援……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从而使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低落,机动作战力量锐减,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能用于机动的兵力仅剩下40个旅。而且“重点进攻”所造成的“哑铃”态势,使其主力深深陷于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其在战略纵深的中原地区兵力十分空虚。同国民党方面的情况相反,人民解放军则越战越强,士气高涨,总兵力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以上,而且后方巩固。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之后,又挫败其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并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转入局部反攻。

蒋介石为了弥补由于“重点进攻”所造成的“哑铃”态势,迅速让黄河回归故道,从而构成了从风陵渡到济南1000公里的“黄河防线”。凭着这条号称可抵“四十万大军”的防线,蒋介石企图将延安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部消灭于黄河以西或赶至黄河以东;将山东的陈毅、粟裕部赶至黄河以西;将刘伯承、邓小平隔在黄河以北。这样,整个黄河呈“马蹄型”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牢牢地围在里面。

这就是蒋介石的“黄河战略”。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却洞悉了潜在的反攻形势,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并调动敌人回援后方,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根据这个战略决策,1947年5月,中央军委向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出挺进中原的指示,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大军,在鲁西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寻歼敌人,然后逐步向豫皖苏地区和大别山地区进击,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赓、谢富治集团按照原计划出潼关、洛阳,切断陇海路,配合作战;陈毅、粟裕军集合全力(27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配合刘邓大军出击。三路大军的任务是挺进中原,成“品”字型阵势展开,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敌人主力回援,以策应内线作战。同时中央军委还决定,以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组成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指挥,分别在两翼,即山东和陕北战场牵制敌人,以策应三路南进大军中央突破的行动。这样,在南线就逐步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进攻态势。

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伟大战略决策,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以一个月的时间,把部队集中起来进行整训。在部队中普遍进行反攻的形势与任务教育,开展立功运动,召开英模大会,并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练兵运动。6月10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召集纵队首长开会,讨论转入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21日,邓小平政委在野战军直属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战略进攻的动员报告,解答关于时局和任务的几个问题。6月20日,刘伯承、邓小平颁发了《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基本命令》。在对预定渡河地段的计划、敌情作了围密的勘察后,22日,刘伯承还向部队颁发了《敌前渡河战术指导》。随后,刘伯承、邓小平命令冀鲁豫军区独一、三旅于27日夜秘密渡河,和原在黄河南的独二旅共同接应渡河大军。同时,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法,让太行、冀南部队伪装主力,在豫北发动攻势,让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实施佯攻,以转移敌人视线。至此,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军事上作好了强渡黄河的一切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晋冀鲁豫野战军顺利渡过黄河天险,鲁西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积极投入到支前渡河的准备工作中去。1947年春,中共中央开始运筹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后,鉴于黄河不久就要回归故道,冀鲁豫区党委于2月10日作出了关于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的决定,任命王化云为司令员(不久,曾宪辉接任司令员),刘茂斋为副司令员,郭英为政治委员。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南北交通和河防安全。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河防指挥部先后在高固(北坝头)、李桥、张庄、林楼、孙口、位山、齐河等处设立了7个航运大队,每队500至600人,20至30只船,每个大队根据人数和船只多少,编4至6个中队(连)。这些人全部实行部队编制,享受与军人同样的待遇,集中驻守,集中学习,集中训练。为了上下统一,从行署到县、区均建立了河委会。3月,冀鲁豫行署发出《关于封购各村大树用以造船的紧急通知》,将造船数目下达到沿河各县,提出每只船封购5把粗的杨树5棵。4月21日,冀鲁豫行署发出《为防险自救对沿河各县征购苎麻以应急需的训令》,要求东阿、平阴、河西、张秋、寿张、范县、濮县、鄄城、昆吾、濮阳、长垣等11县,于本月底各完成征购苎麻3至5万斤的任务,并规定了合理价格与拨付粮款的具体办法。5月28日,冀鲁豫区党委向长垣、昆吾、濮县、范县、寿张、张秋、东阿、河西八县发出征调水兵、水手的通知,并下达了具体征调数目,要求按照条件于6月5日前完成任务。6月17日,冀鲁豫行署又发出《整修军运大路及协助军运》的第21号训令。为了做好船只准备,冀鲁豫行署还召开沿黄河各地专员、县长和黄河修防处主任会议,部署建厂、筹料、造船、征船等工作,并确定建立4个较大的造船厂。会后,各地紧急动员起来,封购大树,准备苎麻,到蒋管区采购桐油,挖铁路,凑钢材,昼夜奋战,赶造船只。沿河各县还建造了一些小型造船厂。仅范县就建造小船厂10个,动员木工300余人,铁匠100余人,武装民兵400余人,修理旧船100余只,造新船54只。这些船少可坐二三十人,大可坐一百多人。寿张县陈楼造了一只最大的船,船身漆成蓝色,被称为蓝船。木船造好以后,为防止国民党军的炮击和飞机轰炸,各船厂有的把船加上伪装藏在村子里,有的把船藏在地窑中。工程大的一些船坞,除了建有藏船的地方外,还挖了若干条长400多米、深3米、宽30米的引河。藏在村子里的船,为能顺利下水,都安上了轮子,渡河时用牛拖下水去。鲁西沿河各县还积极做好战勤服务,一方面为驻军腾房、做鞋、磨面、运送物资草料;一方面组织民工抢修道路,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并决定让沿河八里以内村庄的群众直接受河防指挥部的调遣。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日子里,仅筑先县就支援面粉十几万斤,麸子1万斤,玉米1万斤,绿豆2万斤,柴草23万斤,派出担架1800付,合计出动民工7200多人。黄河北岸还是重要的兵源基地。在四五月份掀起的参军高潮中,据阳谷、南峰、观城、寿张、范县、张秋、清丰、清西、濮县、昆吾、筑先11个县统计,参军人数达3.7万人。这其中涌现了许多集体参军、妻送郎、父送子、兄弟相争的典型。英雄的鲁西人民,用一颗赤诚的心,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挺进中原地区。

强渡黄河前的准备工作就绪后,刘伯承、邓小平就将指挥部移到了寿张县的蒋家庄。临战前的一天,邓小平政委吃过晚饭,带着几个警卫战士,信步走到村外。夕阳已渐渐落地了,西天边上抹着一片绯红的晚霞,绿色的大地被映照得绚丽多彩。望着眼前美好的景色,邓小平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多少年来,中华大地被炮火烟雾所笼罩。今天,饱尝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国的历史将要翻开新的一页。想到这里,邓小平自言自语地说:“蒋家王朝就要灭亡了,蒋家庄也应该有一个新的名字。”他凝视着远方,只见赵王河的两岸有一个多年形成的大土崖,村周围到处都是黄沙滩。

“哎!有了!”邓小平顿时眉毛一扬,快步走回村里。他把村干部召集起来,指着村外的大土崖和黄沙滩说:“蒋家王朝就要灭亡了,我看你们的村名叫沙河崖比叫蒋家庄更好。”村干部们听了都非常赞同。从此,蒋家庄改名为沙河崖。

1947年6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作战命令》,对部队渡河作战任务重新进行了调整:(一)冀鲁豫军区独一旅及所在军分区武装,于30日拂晓,以一部秘密开至戴庙至孙口段黄河南岸隐蔽,黄昏时到达渡河点,掩护第一纵队渡河。该旅主力同时于拂晓时包围封锁郓城及割裂其以北地区之敌,勿使缩集郓城固守,待一、二纵队主力赶到后歼灭该敌。自渡河起,该旅即受杨勇、苏振华指挥。独二旅及所在军分区武装,于6月30日拂晓,以一部秘密至旧城集至临濮集段隐蔽,黄昏时到达渡河点,掩护第六纵队渡河。该旅主力应于同日拂晓后包围封锁割裂鄄城及其以北地区之敌,勿使缩集鄄城固守,待第六纵队赶到后分别歼灭该敌。自渡河起,该旅即受杜义德、韦杰、鲍先志指挥。独三旅驱逐沿岸之敌,首先割裂陶楼、张庄、郓城之敌,策应主力渡河。由于地方部队先遣偷渡,不仅驱逐割裂包围扫荡对岸之敌,接应主力南渡,而且使敌误认为主力是从300华里河防线以外的渡口偷渡,把兵力向这些渡口增调,减少主力渡河的压力。在上述部署的基础上,一、二、六纵队在30日夜间同时实行宽大正面强渡。(二)第一纵队于6月30日夜,分经位山、张堂、林楼(张秋以南20里)诸渡口实行宽正面渡河,尔后即沿肖皮口直向郓城以东以南地区急进,并与独一旅分别由郓城之东、西、南三面向北兜击上述地区已被包围和割裂之敌,而灭之。第二纵队于6月30日夜,分经林楼、孙口渡河,以一个旅围歼皇姑庵之敌,主力即沿肖皮口、郓城以西地区分别向东北协同第一纵队兜歼敌人。第一、二两纵队由黄河南岸之岳庄经黑虎庙到潘溪渡之大堤为分界线,线上属第一纵队。第六纵队于6月30日夜,分经李桥、于庄、大张村诸渡口渡河,尔后即在鄄城以北地区分别包围割裂歼灭敌人,防敌向西南逃窜。第三纵队为战役总预备队,于30日夜进至白衣阁地区,尔后视渡河情况,随第二纵队或第六纵队渡河,适时扩大战果。

作战命令下达后,刘伯承、邓小平和参谋长李达于6月28日在冀鲁豫行署主任段君毅陪同下,乘车到各渡口视察。他们一路上谈笑风生,不时下车与筑堤民工进行交谈,察看大堤的加高培厚情况。他们重点察看了孙口渡口,在这里听取了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的汇报,然后乘车向位山行进。半路上汽车左轮突然陷进泥中,重心偏向一边,侧翻过去。李达、段君毅从车中爬出来,顾不得自己是否受伤,立刻把刘伯承、邓小平扶了起来,万幸的是,刘伯承、邓小平都没有伤着。刘伯承从泥中找到眼镜戴上,拍拍身上的泥土,安慰惊呆的驾驶员说:“翻车不是好事,没有伤着人就好嘛!”邓小平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后,镇静地招呼大家说:“都来推车啊!”为了赶时间,段君毅从当地紧急调来备用汽车,刘伯承、邓小平继续乘车前进。很快,许多将领都知道了翻车一事,不少人惊叹好险!大军未过河,两帅就翻车,万一有失,怎么得了!

6月30日夜9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正式发起渡河作战。渡河纵队在先期到达南岸的地方部队的接应下,以迅猛的动作,在濮县临濮集至东阿位山300华里河段上,实施强渡。在强渡中,水手们展开了立功比赛。有的一个夜晚就摆渡十五趟、十八趟,甚至达到二十趟;有的船破浪前进,五分钟驶到对岸;有的负了伤,包扎一下伤口,继续摇橹撑船。担任突击队和前卫的野战军健儿,更是英勇顽强。在孙口渡河的某部四连的勇士们,坐着12只小船驶向南岸。作为前卫的二排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淤泥,用手榴弹炸毁敌人地堡,强行登岸。第六纵队十六旅七连的40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强行渡过黄河后,立即扫清黄河岸边的敌人,占领了滩头阵地。某部三营被指定为强渡黄河前卫营。为迅速渡过黄河,三营每连加制了三至四个木排,并以七连为尖兵连。全营以“中”字形排列实施强渡。行至河心,有的木排被敌人炮火打坏,战士们就将重机枪用高个子战士架起,边打边泅渡前进,打得敌人弃械而逃。最后全营只一伤一亡,创造了敌前强渡的成功战例。经过一日两夜的英勇奋战,晋冀鲁豫野战军胜利渡过了黄河天险,蒋介石苦心经营的三百华里“黄河防线”土崩瓦解了。

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令中外震惊。当国民党的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槐拿着一份空军侦察情报,匆匆来到南京黄埔路蒋介石的官邸时,蒋介石正在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共进晚餐。听到消息,蒋介石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司徒雷登看后惊讶地说:“这简直是神话,简直象当年法国失守‘马其诺防线’。”美国著名记者杰克·贝尔登曾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多少年后,当他撰写《中国震撼世界》一书时,仍没有忘记这一历史事件。他在书中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我阅历过多次战争,但却从来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强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

7月4日,刘伯承、邓小平来到孙口渡口。临离开孔月仙家时,邓小平亲手送给孔月仙一个小木箱作纪念,并告诉孔月仙说:“我叫邓小平,那个戴眼镜的大个子叫刘伯承。我们要离开这里了,多谢你们家照顾。”孔月仙得知实情后,十分激动,随即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纷纷来到孔月仙家里,想亲眼看一看刘邓首长。有的妇女抱着孩子,走不动的老人让人搀扶着,来到刘邓首长的身边,其场面非常感人。

就要渡河了,在茫茫夜色中,船工从芦苇丛深处推出一只普通的木船,刘伯承、邓小平敏捷地跳上去。他们并肩站在船头。船像脱弦利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夜平静的出奇。突然,两架敌人的侦察机,沿黄河由西向东飞来,一路扔下一串照明弹。邓小平解开外衣,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意点亮了‘天灯’。敌人的空军墨守成规,一侦察,二报告,等叫来轰炸机群,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

“是啊!”刘伯承用手推了推他的玳瑁框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渡陈仓呢!这就叫‘临晋设疑,夏阳渡河’嘛!”说着,他们二位相视而笑起来。

刘伯承、邓小平顺利地渡过黄河。在下船前,他们几乎同时把手伸向船工,异口同声地说:“你们辛苦了,是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后来,他们还亲笔签署命令,嘉奖渡河船工。

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强渡黄河成功后,立即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7日总攻郓城,将敌全歼,10日夜攻取定陶,全歼守军,14日全歼进击六营集之敌,28日歼灭羊山集守敌六十六师,俘敌师长宋瑞珂,取得了渡河作战第二阶段的胜利。至此,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黄河南岸,激战28天,歼敌九个半旅,5.6万余人,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重大胜利。7月31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祝鲁西大捷》的社论,向全国、全世界宣告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部飞渡黄河、激战鲁西的伟大意义:“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总攻动员令;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黄河阴谋;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无耻造谣。”鲁西大捷“显现了南线反攻的伟大远景”。8月7日,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大军,兵分三路,告别依依不舍的鲁西人民,开始向大别山挺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邓小平和虽然公务繁忙,日里万机,但始终没有忘记为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而做出重大贡献的鲁西人民。1959年12月,他们派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李达上将,来沙河崖村慰问、看望乡亲们。1987年5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又来到鲁西,慰问黄河沿岸人民,并探望了刘伯承、邓小平当年的房东孔月仙老人。

鲁西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忘记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1984年4月,当地政府在刘伯承、邓小平当年渡河的地方,建起了“孙口渡河处”纪念碑,群众亲切地称这里为“将军渡”。昔日刘邓大军过黄河的孙口渡河处,如今贯通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黄河大桥飞架其上。黄河两岸人民正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昔日大战场,今日更辉煌。


上一条信息: 惊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下一条信息: 肖华取缔反动红枪会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