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漫步在聊城古城区,仰望庄严威武的光岳楼,远眺波光潋滟的东昌湖,内心闲适安定之感油然而生。生活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们,可曾想到80多年前,在这座古城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抗击外来侵略的正义之战——聊城保卫战?在这场战斗中,700余名抗日将士壮烈殉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一、誓死抗战,绝不南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入侵华北。10月3日,日军侵占德州,山东的形势陡然紧张起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下达南撤命令。在共产党员的反复劝说下,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于11月19日通电全国,表示“裂眦北视,决不南渡”。通电的发表,极大振奋了鲁西北民众的抗战热情,也标志着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此后,范筑先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建立抗日政权,发展抗日武装,开辟了广阔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一时有了“山东红了半边天”的说法。
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评价。毛泽东在给范筑先的亲笔信中赞誉其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贡献和作用,勉励其坚决抗战到底。范筑先看了毛泽东的亲笔信后深受鼓舞,激动地说:“当今之事,要救中国,要不当亡国奴,唯有听共产党话。”
二、日军围城,固守待援
正当鲁西北的抗日事业蓬勃发展之时,1938年10月,日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进攻鲁西北,中心目标就是聊城。
11月13日上午,范筑先、张郁光 、姚第鸿 等人召开军事会议,具体商讨迎击日军的作战方案。会议决定由范筑先到城外调动部队,以夹击敌人,机关、学校全部转移到农村。14日上午9时,日军对聊城形成包围之势。正当范筑先布置完战斗任务准备撤退时,却被国民党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兼鲁西行署主任李树春缠住,下午4时才得以脱身。这时日军已将出路封锁,范筑先遂留在城内,与返回城内催他出城未果的张郁光、姚第鸿指挥游击营、卫队营、手枪连、传令队等少数部队守城作战,以待援兵。
因撤退和布防,城内兵力已很少,能用的枪支也仅有400支,弹药基本上全部运出城外。而日军的先头部队有步炮兵300余人、汽车坦克10余辆,另有大量伪军协同,步枪、机枪等武器充足,还有飞机、装甲车的配合,占有明显优势。此时的聊城笼罩在沉闷、悲凉的气氛中。
三、血染古城,壮烈殉国
14日下午4时,日军首先从南城门攻城,游击营战士挥舞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范筑先率50余人赶来增援,接连打退日军数次进攻,毙伤日军数十人。黄昏时分,东关失守,随后,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由东门等3个方向爬城。范筑先、姚第鸿急率部队赶到东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打退日军3次爬城进攻。至晚9时,范筑先等人在司令部再议守城部署,商谈中多数人主张突围,唯范不同意。他含泪向大家说:“我老了,死了没什么,你们都是年轻有为的人,救国得靠青年。突围,我怕你们不安全……,他们只要有良心(指城外各支队),想起我老头子还在城内能不来救吗?!只要城外援兵一到,敌人的枪口一调转,咱们即可安全冲出去。” 说罢,便向各县和各支队打电话,命他们火速来援。但直至夜12时,援兵仍迟迟未到,通往各县的电话线也被切断。这时,东门的敌人又开始爬城墙。在此危难之际,范筑先胡须一摆,猛地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事已至此,我们要人在城在,和敌人决一死战!”说罢,便率传令队到东门督战。
15日黎明,范筑先将司令部移至光岳楼下。此时,日军在飞机的配合下向东门发起了猛烈进攻。范筑先再次来到东门督战,指挥守城将士用大刀、手榴弹与爬上城墙的敌人死拼,连续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在战斗中,范筑先左臂被炮弹炸伤,血流不止。左右将士涕泪相劝,央求老将军暂时退出阵地,但他仍由卫士搀扶着坚持指挥作战。上午9时,东门失守,日军攻入城内。张郁光、姚第鸿等人在同敌人巷战之后退到状元街一户居民家里,被敌人发现,他们一起拉响手榴弹,与进来的十几个敌人同归于尽。范筑先在率领部队给敌人以大量杀伤后,退到万寿观。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他英勇不屈,大声疾呼:“中国人民有的是硬骨头,宁愿战死,决不投降!”遂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巷战。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范筑先左腿中了3颗子弹,最后自戕殉国。下午5时左右,聊城被日军完全占领。在这场守城战中,包括范筑先、张郁光、姚第鸿在内的700余名守城将士壮烈牺牲。
聊城失陷、范筑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痛悼。重庆、延安先后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送了挽联。国民政府还“特令褒扬”,通令全国下半旗三天。1988年,聊城修建了范筑先纪念馆,邓小平题写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2015年,聊城市政府决定扩建纪念馆,2016年5月,升级改造、重新布局后的范筑先烈士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人们还经常来到这里,重温那场血与火的悲壮战斗,以追思历史,缅怀英烈。
供稿: 研究三科 刘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