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毅然决然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屹立在革命潮流的最前头,在无数次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鼓足敢于斗争的勇气,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实践,做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浩气长存的壮丽诗篇。
20世纪20年代,聊城地区涌现出第一批共产党员。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创建、发展聊城地方党组织;他们牢记初心使命,领导人民举行了山东省最早的两次农民武装暴动——坡里暴动和谷官屯暴动,开展武装反抗封建势力和军阀的英勇斗争;在暴动失败后,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以自己的青春之躯点燃革命烈火;他们饱含对党的忠诚和人民的重托,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之际,依然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不断发展、壮大地方党组织。他们在鲁西北大地,乃至山东大地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他们为全省抗日武装从组织、干部、群众基础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积极创建聊城地方党组织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一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苦苦探寻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道路,最终他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设在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省立第二中学是聊城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汇集地,是聊城革命斗争的摇篮。1925年秋,两校进步青年学生自发赴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寻求个人前进和国家富强的道路。受马克思主义熏陶和影响,至1926年,王寅生、孙大安、申仲铭、张干民、赵以政、聂子正等人坚定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外地或家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聊城籍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1926年秋,王寅生等人奉命回到鲁西北,发展党组织。他们通过学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切实地发展党员、团员,建立基层组织。1926年寒假,中共九都杨支部成立,这是中共在聊城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支部。1927年10月,赵以政、王寅生、聂子正、孙大安等在聊城、阳谷、博平、临清等地分别建立了党组织。为加强领导,1927年10月16日,中共东昌县委员会在聊城东关姚家园子赵以政家建立,张干民任县委书记。聊城党组织的建立,为灾难深重的鲁西北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在早期共产党员的领导和带动下,聊城地区党、团员数量发展迅速,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聊城地区有名可查的党员总数达400余人,约占当时全省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这不但在全省,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领导农民武装暴动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实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改造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任务,把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作为基本目标,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
聊城党组织成立之初,即牢记初心使命,高举革命的旗帜,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了向乡绅地主借粮、按地亩等级平均交纳田粮丁税、平均负担差夫徭役等工作,茌博聊三县边沿区的农民大为振奋。之后,聊城地方党组织大力开展反抗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生在1928年1月的阳谷坡里暴动和5月的高唐谷官屯暴动。
坡里教堂由德国天主教士经营。民国初年,坡里教堂发展到较大规模,洋人不仅以“教义”毒害人民身心,还积极“参政”,勾结官府,无恶不作。在杨耕心等共产党员的宣传下,农民的觉悟日益提高,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拆毁教堂、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东昌县委发动农民举行了坡里暴动。占领教堂后,暴动队伍立即发布文告、开仓放粮。文告要求“废除苛捐杂税、高利重租,减轻人民负担”,要求“开放民权,建立民选县政府”。之后,教堂连续3天放粮,放粮达900石 ,解决了农民的部分困难。
另一个农民暴动是高唐谷官屯暴动。高唐县最早的共产党员、高唐县党组织负责人金谷兰,在中共鲁北地委的指示下,成功打入当地的红枪会。他团结入会的群众,教育、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并对这一农民武装团体进行了改造,提出“抗捐抗税”“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1928年2月,省委委员李春荣到达高唐后,确定了鲁北今后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提出了“铲除贪官污吏”“打倒新旧军阀”“平均地权”等政治口号,使红团和农会的斗争目标更加明确。1928年5月4日,鲁北特委决定举行暴动。因暴动计划事先被敌侦知,暴动失败。
这两次武装暴动虽然都失败了,但它有力地表明了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胸怀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抱负,就践行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理想,敢于面对强大的敌人,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军阀势力,扩大了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热血青春谱写英雄篇章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为了实现伟大目标、理想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体现为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奋勇拼搏、不怕牺牲等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危难之时,无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英勇斗争、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
坡里暴动失败后,洋人返回教堂,勾结反动官府,大肆捕捉共产党员。第一位在聊城就义的共产党员是赵以政。赵以政曾任中共东昌县委组织委员、代理书记,1928年6月8日被捕。他在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仍然坚贞不屈,在监狱中墙壁上以鲜血题诗:“爱国本无罪,革命更无辜,死刑复何惧,我径仰天呼!”6月19日,赵以政在聊城南门外文昌阁英勇就义,年仅24岁。
1931年4月5日,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等22名中共山东党组织的干部,被国民党集体杀害。在这22人中,有一位聊城籍的共产党员,他叫宋占一。宋占一曾任中共东昌县委委员、山东省委秘书长、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坡里暴动失败后转移到济南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期间被叛徒出卖,宋占一被捕。在狱中,他屡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给舅父的信中,宋占一表示“我是一个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为追求真理,将用尽毕生心血。” 赴刑场时,宋占一大义凛然,沿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并高唱“国际歌”。牺牲时年仅26岁。
王寅生是聊城最早的共产党员,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中共东昌县委宣传委员,1928年4月被捕,随后被杀,牺牲时23岁。
孙大安,曾任中共东昌县委委员,1932年间被派往福建做地下工作,同年秋被杀害,牺牲时26岁。
王福昌,曾任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1937年5月病逝于狱中,时年26岁。
张廷焕,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1929年春被捕,1931年7月被杀,就义时28岁。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聊城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多达十几人。除了前面提到的赵以政、宋占一、王寅生、孙大安、王福昌、张廷焕,还有姜占甲、刘振亚、张敬文、张永珍、张梦庚、任长山、何无鑫等人先后为革命英勇献身。他们在反革命的腥风血雨中,不畏强敌、不惧风险,以青春之躯书写热烈的家国情怀,他们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格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前赴后继,激流勇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地坚持斗争。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断发展、壮大聊城党组织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实现党的使命也就是完成为人民谋利益的任务。正是因为千百万共产党员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襟怀坦荡、一心为民、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广泛赞誉,成就了伟大功业。
从1929年2月至1933年12月,山东省委机关先后遭受到10余次破坏,大批共产党员遭捕杀,付出了巨大牺牲,在失去上级领导机关的形势下,聊城党组织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所吓倒,他们依然不改其心,不移其志,顽强地独立坚持斗争。
1933年暑假,省立第一乡师共产党员姚仲铭回到家乡东阿县韩堂村,发展了十几名党员,建起了东阿县第一个党支部——姜楼高小党支部。1933年底,赵建民、孙洪回原籍冠县,发展山东省立寿张乡村师范学校(原省立八乡师)和冠县师范的两名学生入党,为阳谷县党员申云浦等恢复了组织关系,并发展临清中学学生王志浩入党。其后,分别建立和恢复了寿张乡师支部、冠县和阳谷县党组织。济南高中党员徐运北在原籍堂邑县发展聊城师范学生王连级等人入党,重新建立聊城师范支部。1934年暑假,冯子华回到家乡莘县,建立莘县旅外同学读书会,积极发展党员。1934年春,阳谷县安乐镇建立中共中心支部。鉴于聊城党组织发展较快,1935年2月6日,中共鲁西特委成立,领导聊城、阳谷、冠县、堂邑等县党的工作。1936年6月,中共鲁西北特委成立,统一领导濮县、范县、莘县、冠县、临清、聊城、阳谷、寿张等县党组织,为聊城党组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仅体现在发展壮大党组织方面,还体现在赵以政、金谷兰等共产党人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利用自身优越的家境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上。当时,东昌县委机关设在赵以政家的南屋,后因赵以政的父亲赵子芳对此事心存顾虑而搬出。赵以政认为,自己家地处城郊,又有学童出入,便于掩人耳目,比较安全。于是,赵以政耐心说服父亲,又将县委机关搬回家中。金谷兰为了武装红团、开展武装暴动,变卖掉自家的18亩土地,铸造了“铁蒺藜锤”300个,标枪400支,大刀40把。
聊城党组织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山东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不但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反而取得了显著发展。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聊城地区共建立了5个特委,5个县委,6个总支、特支,3个区委,51个支部,党组织分布广泛,群众基础较好,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提供了组织保证和群众基础。
回顾这段革命历程,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长期奋战,付出了重大牺牲。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共产党员及其革命活动体现出的追求真理、坚持信仰,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是伟大建党精神在聊城这篇革命热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好红色资源,扩大聊城革命老区影响力,为实现聊城高质量发展、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载《山东党史》202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