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屋,原名吴文祥,1919年出生于山东省茌平县(现茌平区)北关一个清贫的家庭里。他自幼随父在县城读书,12岁高级小学毕业后,到临清中学读了一个学期,又回到茌平初级师范就读。15岁时,由于家中困难,他进入免费的堂邑武训中学读书,直到毕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吴亚屋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家面临危亡的局势,毅然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中。18岁的吴亚屋联络起当地多名进步青年,探索救国救民的各种途径,宣传抗日主张,激励人们奋起抗战。
1938年5月,吴亚屋受茌平政训处派遣,到范筑先将军创办的第六区政治干部学校学习。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利用每次回家的机会,向亲友和邻居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他们参加抗日斗争。吴亚屋的父亲吴兴贤、哥哥吴文庆和妻子李雪光都先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8年11月,聊城被日军占领。12月,八路军平原纵队成立,吴亚屋担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临走时,他瞒着父母对妻子李雪光说:“我此次离家出走,是革命和战斗的需要,不知何时能回来,你告诉两位老人,叫他们放心,不要挂念,相信二老会理解的。”
在平原纵队期间,吴亚屋经常活动于长清、茌平、东阿、齐河、禹城一带,开展游击战,组织抗日武装力量,为抗日局面的开辟打下了有利基础。1939年2月18日,日军占领茌平县城,吴亚屋全家老小为躲避日军的杀害,离开家乡,开始了艰苦的流浪生活。
1939年6月,吴亚屋被派到茌平开辟抗日根据地。他与河西游击队队长、共产党员李玉取得了联系,将活动在茌北一带的河西游击队、岐山游击队、抗日先锋队等几支小型武装队伍合并组建成一支抗日武装——“一一五师华山工作团”,李玉任团长兼政治部主任,吴亚屋任政治部副主任。这支武装的建立,为茌平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华山工作团建立后,吴亚屋和李玉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动员青壮年参军,并把民间的枪支、马匹收缴上来用以武装队伍。华山工作团很快由100人发展到近300人,由两个中队发展到4个中队。他们经常派出小部队袭击敌人,捕捉敌特,游击作战,神出鬼没于敌人各据点之间,打得敌人狼狈不堪,不敢轻举妄动,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吴亚屋还发动各村成立自卫队,组织武工队、通讯站、交通站,为茌平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0年1月,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吴亚屋被选为第一任县长兼独立第四营营长。期间,他建立健全了民政、财政、会计、文教、武装、公安、粮食等机构,建立健全了县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组织,相继领导组建立起几个区政府,改造了部分村政权,成立了茌平县政府参议会,广泛团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使茌平县对敌斗争形势有了新的好转。为争取国民党人共同抗日,吴亚屋以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身份,同茌平国民政府县长葛栋华进行交涉,双方最终达成共同抗日协议。
吴亚屋常常率领武装队伍出没在敌占区,刨电线杆、剪电话线,破坏敌人的交通,处决罪大恶极的汉奸,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日伪军对吴亚屋深恶痛绝,抓走吴亚屋的哥哥吴文庆、嫂子、侄子,以此诱捕吴亚屋,更是扬言要杀他全家,以此逼迫他投降。吴亚屋一面假意答应,与敌人周旋,一面利用敌伪关系将嫂子和侄儿救出,但他的哥哥却被活埋在了茌平张梁桥村。
1941年夏,吴亚屋调任冀鲁豫区第四专署视导室主任。1942年初,茌南、茌北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难时期,熟悉茌平县情的吴亚屋又被调回茌平,任县委敌工部部长。吴亚屋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集中力量分化瓦解敌伪人员,最大限度地孤立日军,打击伪军中的顽固分子,削弱敌人的战斗力。秘密开展敌伪策反工作,争取了伪五区自卫300多人的武装全部携枪加入茌平县大队,第五区开创了有敌人、无敌区的良好局面。
1943年春,吴亚屋调任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运)专署民教科科长。夏天,他又回到茌平,协助县委在茌平开展工作。 1943年中秋节的晚上,吴亚屋接专署通知,要他次日离开茌北回专署。深夜里,吴亚屋回到家中,与妻子进行了结婚以来难得的一次深情长叙。吴亚屋说:“我走以后,你的担子就更重了。”吴亚屋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抗日活动,多少次生死离别,妻子李雪光已习以为常了,但听到此话,一时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吴亚屋劝道:“我走后,有党组织,有大家,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挺着腰干下去,流离失所的日子不会太长了。”这一叙里,有对父母的愧疚,有对妻子的不舍,却唯独没有后悔。何为英雄?有凌云壮志、铮铮铁骨,是血肉之躯,有喜怒哀乐,也重生死,也恋亲旧。天蒙蒙亮,他又离开了家,谁也不曾想到,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1943年11月,日伪军对阳谷、聊城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吴亚屋正在这一带巡回检查工作。一天,吴亚屋行至东阿县小赵庄时,突遭日伪军包围。他环绕四周,迅速躲在了坟地后面,与敌人展开激战,日伪军密集的弹雨打在他藏身的周围,吴亚屋举枪还击,击毙日伪军5人。但很快,枪膛里只剩最后两颗子弹,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再撂倒两个敌人,自己就会被敌人俘虏!当敌人的脚步越来越近,喊话声也渐渐传来,他从容销毁了随身携带的文件,擦掉了枪上泥土,缓缓地站起了身。随后大笑一声,高声地回答:“宁死不做亡国奴!”说着迅速举枪撂倒最前面一个敌人,然后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牺牲时年仅24岁。
吴亚屋牺牲后,第十六专署立即派人同他的妻子李雪光一起,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经过几个敌碉堡和几条封锁沟,把他的遗体运回茌平城南大白庄安葬。1946年,中共茌平县委、茌平县民主政府和各界群众团体为吴亚屋召开了追悼大会。1979年4月,中共茌平县委决定,将吴亚屋、吴文庆的遗骨火化,安放在茌平纪念堂,并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