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宣传教育 > 红色故事 > 正文

抗日女杰黑若仙

发布时间:2022/8/24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浏览次数:2291

黑若仙,女,回族,原名黑丽清,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今山东临清市)一个贫苦市民家庭。黑若仙自幼喜爱读书,尽管家庭经济困难,父母还是想尽办法让她进入县立第一女子小学上学。1926年,黑若仙考入设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女子部。北伐战争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她回县参加革命活动,组织县妇女协会,带头剪发、放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虽遭封建势力的讽刺谩骂,但毫不畏惧。她还热情地参与组织农民协会,宣传“打倒列强”“打倒贪吏、土豪劣绅”。1928年夏,国民党新军阀占领聊城,省立三师女子部停办,黑若仙肄业。

1930年,黑若仙任临清西南关小学教员,并考入临清等六县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黑若仙和同学们义愤填膺,一连数日走向街头,撒传单,呼口号,游行示威,并组成“仇货检查团”到西南关最繁华的大寺街一带查禁日货;在校内参加乡师共产党支部组织的学生“读书会”,学习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人的进步文艺作品和马列主义书籍,并利用壁报、讲演会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抨击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1932年1月初,黑若仙联系设在临清的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的同学,组成赴南京请愿团。她们先乘汽车抵达济南,又乘火车到达浦口,在那里受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被迫返校。此后,黑若仙继续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闹学潮,坚决抗议校方制定不合理的助学金议案、体罚压制学生、限制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阅读进步书刊的做法。

在乡师期间,黑若仙经常收到尉迟修职、丁浩川等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学生传来的进步书刊。她利用这些书刊上的信息,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统治,争取妇女解放,在广大妇女中播撒革命的火种,使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妇女抗日救国会的骨干。她还利用假期与回乡进步青年尉迟修职、王毓麟、尉迟修芬等人建立“地下巡回图书馆”“正大派报社图书巡回部”,销售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等进步书刊,召集时事座谈会,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在临清青年中掀起了阅读进步书刊的热潮。

1936年秋冬之际,黑若仙与李葵元、颜竹林、刘慧溪、姜冠三等人先后到临清第一完全小学任教。他们订阅鲁迅编辑的《海上述林》及《光明》月刊,学习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团结,在教职员工中进行抗日救亡动员工作,并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救亡活动,同时与临清其他学校的进步学生以及在外地学习的进步学生取得密切联系。同年10月,黑若仙担任《临清日报》妇女副刊的主编。在诗人臧克家的指导下,她以此为阵地,对校外青年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提高青年的民族觉悟,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径,团结社会进步力量,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大声呼号。在家乡,黑若仙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妇女革命知识分子。

1937年4月,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部长徐运北介绍黑若仙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建了中共临清临时特别支部,黑若仙任支部宣传委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徐运北的指导下,该支部开展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反对国民党山东省第四区(临清)专员赵仁泉企图携带临清地方枪支南逃的“留枪”运动。黑若仙等人几乎把以下堡寺为中心的第九区和以桑园镇为中心的第十区的全部枪支都保留了下来。二是组建抗日游击队。同时,她与丁浩川等共产党人在鳌头矶创办了《力报社》,并建立了“战委会”。

10月,日军占领了临清,黑若仙和特支书记李葵元转移到农村坚持斗争。他们商定,与乡村群众有联系的特支成员留在乡下,其他人去山西临汾八路军游击干部训练班或径直去延安找党中央。长途跋涉危险而艰苦,黑若仙身体瘦弱,大家劝她留下,但她坚定地说:走的决心我是下定了,为了抗日,就是死,我也心甘情愿。黑若仙离别了故乡,并把黑伯理等弟弟妹妹们引上了革命道路。一路上,黑若仙和大家一起爬山越岭,首先绕道来到泰安,见到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的负责人孙陶林。孙陶林让他们留在山东做宣传工作,“民先”队总队部把他们介绍到济南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当时,日军步步逼近,济南即将陷落。一天夜里,他们奉命乘军用火车到济宁,时值严冬,又无棚顶,凛冽的北风吹得大家浑身发抖。这种情况对刚从学校出来的男女青年来说是很难忍受的,可是黑若仙却毫不在意,行车几小时,没说一声苦字。在济宁住了不到一周时间,他们又步行转移去曹县。途中,黑若仙双脚起了泡,体力不支,但她凭着共产党员的顽强毅力,战胜疼痛和疲劳,在弟弟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走了几百里路。

1938年初,党组织抽调一部分人员到山东第六区(聊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黑若仙第一个报名。在她的带动下,她的妹妹黑溪月、弟弟黑伯理和黑伯理的爱人王震凡都报了名。黑若仙和王震凡被分配到东阿县西程铺村工作。7月,党组织又调黑若仙等二十余人去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第三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她被分配到临清开展妇女工作,与李蕴华一起,召集第十一中学、临清师范学校、第一高级小学、第二高级小学等学校的部分女学生,成立了临清妇女抗敌救国后援会,后来又成立了临清妇女抗日救国会。她们走家串户,动员妇女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学习文化,参加游行集会和抗日活动。妇救会成为当地最活跃的群众组织之一。

11月17日,临清第二次被日军占领。黑若仙和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临清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妇女救国会的三十多位同事转移到临清城北约四十里的杨长屯,与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柴杰臣、刘钢峰、李霖之等十几个人汇合,一起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夺取伪区部的枪支,并组织起一支四五十人、枪的队伍。11月底,日军再次撤离临清,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驻临清联络处及其警卫武装开进临清。黑若仙与临清妇救会的十几名妇女连夜赶制出一百多个“八路”臂章。妇救会在联络处掩护下开展抗日工作。

1939年春,黑若仙奉命调中共鲁西区第一(鲁西北)地委妇女委员会工作。在随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和鲁西区党委开赴大峰山区途中,她参加了茌平琉璃寺(今属高唐县)战斗。战斗结束后,她和刘慧溪等返回冠县。

为动员群众,激发群众抗战的热情,1939年秋,中共鲁西第一地委决定恢复出版原山东省第六区《抗战日报》。黑若仙被抽调参加筹备工作,当年冬任报社副总编辑。在这里,她孜孜不倦地学习,一丝不苟地修改稿件,努力把上级指示精神体现于党刊之中,把抗日的胜利消息、党员的模范作用、对敌斗争的形势和任务及时宣传出去,在报社享有很高的威信。《抗战日报》成为党宣传抗日救国的战斗武器和鼓舞群众斗志的重要工具。1941年3月,《抗战日报》归属鲁西日报社,黑若仙等人另行分配了工作。

1942年2月,中共冀鲁豫第三(鲁西北)地委、专署在鲁西北创办卫东中学,黑若仙成为第一批教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她抱病工作,晚上宿营野外,白天照例上课,同师生一起同甘共苦,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受到高度赞誉。

在鲁西北地区工作期间,黑若仙还曾在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编审科、鲁西文化界救国会、专区抗联等处工作,任过宣传科长、妇女部副部长,主编过党内刊物《洪流》《堡垒支部》,做到了党需要干什么她就干什么。

1943年8月,黑若仙两次赴设在太行山区的冀南区党委党校学习,都因病返回。在所住的冠县南部大里村,她和群众同甘共苦,在病饿交加之中仍坚持工作。当年秋,日军对灾荒严重的鲁西北地区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黑若仙染上了霍乱病,不治身亡。黑若仙病故后,人民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市委党史研究院)


上一条信息: 抗日英雄村张家楼
下一条信息: 身残志坚的革命英雄李朝杰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