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北地区基本上是战争的大后方。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该地区的党和政府抽调近3000名干部先后分批北上、南下,到新解放区开辟工作。这些干部北赴东北、平津,南到南京、大别山、江汉平原、桐柏山、赣东北、湖南的益阳、常德及黔东南等地接管新区,建立革命政权。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克服困难,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开赴东北地区。1945年10月7日,冀鲁豫行署冀南办事处发出训令,指出“查东北解放后,需要大批本地干部开辟与巩固工作。为此本处决定凡原籍东北、工作于冀南区的政权干部,无论男女及职务重要与否,一律抽送东北工作。”冀鲁豫七地委(现聊城西部地带,当时亦称鲁西北地委)迅速发出抽调干部去东北工作的通知,从地委、行署、军分区及各县抽调300余人,组成干部工作团,由地委副书记杨易辰、专员周持衡带队,开赴东北。该工作团中除少数人是东北籍外,绝大多数是鲁西北籍人。其中县级干部有鲍廷干、王树仁、孙良才、赵西岳、岳中轩等;营级干部有文斌、赖齐峰等。冀鲁豫一地委(现聊城东部地带,当时亦称泰运地委)也同时组成200余人的工作团调往东北,其中县级干部有袁寿辰、孙馨远、范瑾、梁志超、张长庚、孙子元、孙光等。
1945年10月中旬,赴东北干部工作团陆续步行开赴东北。在接近山海关时,因美国军舰载运国民党军队在秦皇岛登陆,工作团不能经山海关去东北,只好绕道先后到达东北地区。
到达东北后,根据东北局的安排,杨易辰带一批干部到铁岭。杨易辰任铁岭中心县委(相当于地委)书记,张鸣夫任铁岭县保安团长,杨大伦任法库县保安团政委,孙良才任法库县委书记,赵西岳任清原县委书记,岳仲轩任新宾县县长,文斌任抚顺保安旅一团副团长、李英华任一团三营教导员,陈法平任抚顺保安旅二团副政委,周持衡、鲍廷干等分配到吉林工作。这批干部在东北各地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广泛发动群众,全面做好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决战的准备工作。
二
1947年6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强渡黄河,激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实施外线作战。
随着战场不断扩大,解放区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开辟新区工作。为此,中共中央决定从太行、太岳、晋中、冀东、冀中、冀南及冀鲁豫等地区抽调大批干部,随刘邓大军南下。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决定,晋冀鲁豫组成南下干部支队,冀鲁豫为第一干部支队,彭天琦任队长,赵紫阳任政委。冀鲁豫六地委(因区划调整,聊城东部地带划为冀鲁豫六地委,亦称运东地委)为第一中队,梁久让任队长,孟筱澎任指导员,下分四个班,共计40余人。7月,六地委南下干部在阳谷集中训练。8月底,从阳谷骆驼巷出发,在寿张孙口渡过黄河,途经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省,经过31个州县,历时4个多月,行程3500多华里,12月中旬,到达湖北新建的江汉区党委所属鄂中地区。
根据上级指示,冀南一地委(原冀鲁豫七地委,亦称鲁西北地委)抽调大批干部随刘邓大军南下。张延积带领元朝县的25名干部;王相卿带领冠县的30余名干部;杨建培带领临清的30余名干部;李力员带领馆陶县的30余名干部。1947年7月初,到达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河北武安冶陶镇。经过短期培训后,随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队南下。途经邯郸、威县、大名到达阳谷,从寿张孙口夜渡黄河,经开封越过陇海铁路,涉过黄泛区、大沙河、漯河、淮河,到达鄂豫区的潢川、固始、商城,进入大别山。冀南一地委南下干部主要分配到安徽金寨县,原元朝县县委书记张延积任金寨县委书记,原冠县县长王相卿任金寨县副县长,临清县带队的杨建培和馆陶县带队的李力员为县委委员。
随刘邓大军南下干部的主要任务是跟随部队接管新解放区,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征粮征款、支援前线、建立政权、扩大革命武装等。在开辟新区的工作中克服了情况复杂、斗争激烈、人地两生、生活不习惯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当地群众建立血肉关系。其中李建业、宋多义、杨汉夫等不少干部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实现了中共中央确定的到敌占区开辟新战场、扩大解放区的战略目标。
1947年秋,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为开辟中原地区和增援大别山根据地准备干部力量,鲁西北解放区再次组织大批干部南下。冀南一地委按照配备一个地委、若干个县委领导班子的需要,从所属各县抽调600多名干部,组成南下干部队伍,由王志浩带队。县级以上干部有杨立功、孙冠军、周勇、宋绍良、王耀民、仲凯、王力、冯善俗、周湘南、朱广林等,区级干部数十人。冀南一地委发动群众踊跃参军,一个月之内报名参军的干部、群众就达近万人。上级决定将干部队和新兵连合编,合编后的新兵团属冀南区南下新兵总队领导,王志浩任新兵总队副政委。新兵总队辖五个团,共1万多人。冀南一地委新兵为第三团,杨立功任团政委,郭广之、仲凯分别任正副团长。1947年12月,整编后的队伍在冀南曲周县进行正规训练,重点进行新区土改整党、统战政策、政权建立等方面的学习。1948年3月,新兵团从曲周县出发,辗转数月,于7月先后到达桐柏区党委,新兵全部补充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队,地方干部全部分配到桐柏区党委。8月,按照区党委的分配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王志浩任第三地委副书记,全面主持地方工作。宋绍良任老河口市市长,王耀民任枣阳县县委书记,周勇、仲凯分别任邓西、襄阳县县长。孙冠军带领的150人群众工作团,作为群众运动的一支“野战军”,归区党委直接领导。杨立功等留区党委机关工作,任区党委办公室主任和政策研究室主任。这批干部的到达,为桐柏新区的开辟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根据上级部署,1947年9月,冀鲁豫六地委从所属茌平、博平、东阿、聊阳、徐翼、筑先、齐禹、河西8个县抽调200余名干部组成干部队。徐翼县副县长唐立全任队长,筑先县县委副书记孙士祥任政委。经过整训,1948年初,到达豫皖苏地区。因大别山根据地情况发生变化,又将这批干部分配到淮河以北的阜阳地区工作。
1948年底,北平、天津两大城市解放在即。为解决城市接管中干部紧缺问题,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鲁西北解放区组织干部奔赴平津。冀南一地委动员30多名干部到平津,高唐县5名干部随同冀南二地委干部队去平津。
1948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冀鲁豫六地委抽调约150名干部,由地委副书记马诚斋、地委武装部长郭乐天带队到华北局党校学习,主要学习土地政策和城市政策(学习期间,内蒙古抽走8名干部)。这批干部原是储存南下的,为满足华北、平津形势发展的需要,12月10日,由薄一波在河北省平山县动员后开赴北平、天津。
三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必须准备好三万至四万下级、中级和高级干部,以便第四年内军队南进的时候,这些干部能随军南进,能够有秩序的接管新解放区。”10月29日,华北局作出决定,要求各区党委将所抽调干部组成从区委到区党委一整套完整的领导班子,整体调出。冀鲁豫、冀南区党委分别召开会议,组织部署南下干部工作。
1949年1月,鲁西北解放区动员、发动干部随军南下的工作正式开始。整个动员工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提高认识。各地委召开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区党委指示,层层贯彻发动,使每个干部认清随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工作的意义,端正思想,坚定信心;第二阶段主要是报名表态,通过学习酝酿讨论,自觉报名南下。2月中旬,完成组织发动工作。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各地委开始集结训练和整装南下工作。
3月,冀鲁豫军区组成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南下支队,共计3362名干部。军区参谋长傅家选任司令员,区党委副书记徐运北任政治委员,秘书长万里任参谋长,宣传部长申云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长郭超任政治部副主任。支队下设大队。冀鲁豫六地委600多人组成了第六大队,谢鑫鹤任政委,曾宪辉任大队长。大队下设6个中队。中队下设班,一个班是一个区的架子。地委将南下干部集中到聊城,进行一周左右的初步训练后,赴菏泽集结。在菏泽进行20多天的时事政策、城市政策学习和行军训练。期间,对南下干部进行重新考查,留下个别有病体弱的干部和女同志,组成675人(妇女干部80人)的第六大队南下干部队。3月31日,第六大队南下干部队开始南下。4月24日,渡过长江。5月中旬,先后到达江西省贵溪地区所属的贵溪、弋阳、余江、进贤、东乡、金溪、资溪等县及临川市,建立赣东北地委、专署,并很快接管贵溪地区及所属各县市,建立县、区、乡三级政权。
1949年7月18日,为贯彻第二野战军前委关于做好向大西南进军的指示,赣东北地委(由冀鲁豫六地委南下干部所组建)召开县委书记会议,传达上级指示,部署向大西南进军。地委很快组织西进大队,县建立中队,县长、县委书记分别担任中队长和政委。南下干部将赣东北的政权移交后,随杨勇、苏振华率领的第五兵团西进贵州。11月中旬,接管贵州省镇远地区的镇远、黄平、炉山、施秉、岑巩、三穗、余庆、锦屏、雷山、台江、剑河、天柱等12个县,建立从地区到县、区的领导班子。同时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登记伪职人员,训练保甲人员,制定“约法三章”,征收粮食,支援前线,开展剿匪斗争,从而巩固了革命政权,同当地人民群众共同担负起建设大西南的重任。
冀鲁豫九地委(亦称濮范地委)和七地委的少数干部组成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第四大队,计500多人。大队领导班子由白潜、高黎光、袁林、何进、刘国华、宋望平、顾汉臣、张克求、阎学增等组成。第四大队到合肥后,编入金陵支队,由宋任穷负责。因南京即将解放,为解决干部需要,上级决定由万里和高黎光带60人去南京。他们到浦口后,建立两浦区委,下辖浦口和浦镇,万里任区委书记,高黎光任副书记,何进任宣传部长,刘国华任公安局长。不久,根据上级指示,第三野战军接管南京。抵达南京的四大队干部大部分随第二野战军西进入四川。
1949年3月,按照冀南区党委的指示,冀南一地委南下干部到达区党委所在地威县城西方家营一带农村集中整编训练。根据中共中央和华北局的指示,冀南区党委组织冀南南下支队,下辖6个大队,每个大队辖5个中队。冀南一地委南下干部编为第一大队,即南下一地委,计600余人,郭清文任地委书记,杨新一任副书记,梁向明任专员,孙洪任军分区司令员,刘洪源任政治部主任,齐钦任参谋长。高唐县71名南下干部和16名勤杂人员(隶属冀南二地委领导)随冀南第六大队南下。
4月3日,冀南一地委南下干部和高唐县南下干部以大队为单位,徒步向开封前进,4月15日,到达开封。华北局要求冀南南下支队到南京、上海、杭州、芜湖一带接管新区,由于形势发生变化,中原局决定撤销冀南南下支队原区党委架子,由区党委书记王任重、秘书长韩宁夫、宣传部长高元贵三人带五大队(冀南五地委组成)和支队部(区党委机关)的部分干部、服务人员到湖北省工作,其余干部由区党委组织部长郭森率领到湖南新区工作。1949年8月14日,冀南一地委及高唐县的南下干部到达湖南益阳地区,与益阳地下党取得联系,建立益阳地委,周惠(冀南南下二地委书记)任地委书记,郭清文任地委副书记兼专员,杨新一任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南下一军分区司令员孙洪改任益阳军分区副政委。刘洪源、崔强带领冠县、莘县、邱县的150多名干部到湘乡县;李瑞山、张纪元带领元朝县、馆陶县150多名干部到宁乡县;王俊臣、曾广成带领140余名武训(堂邑)县、馆陶县干部到安化县;梁向明、刘亚南带领150余名临清、永年的干部到汉寿县;李哲、侯鸿业带领140名清平县干部到沅江县;卢青云带领70余名高唐县干部到桃源县。
鲁西北南下干部建立新政权后,领导当地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剿匪运动,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发展积极分子,培养训练当地干部,发动群众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乡村农会,开展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发展生产等,逐步巩固了政权。在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大西南进军的情况下,完成筹集钱粮、支援前线的任务。有的干部在接管新区的斗争中壮烈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