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是指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经济技术等要素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同并具有典型意义的特质,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标志,是城市文化和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山东省聊城市作为全国现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城市,“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如今,在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战略和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叠加背景的加持下,聊城市应势而谋、乘势而上,又提出了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两河明珠”城市的品牌定位,由20年前的“东昌湖时代”、10年前的“徒骇河时代”,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运河时代”。
打造城市品牌,旨在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独特的地理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社会经济产业优势等差异化要素,是一项党委政府、社会公众、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而地方志工作作为由党委政府主导的,系统汇集、整理研究一个地区地情地貌和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资料的工作,应当而且能够在城市品牌打造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聊城市打造有内涵、有深度、有颜值的“两河明珠”城市品牌为例,探究地方志工作服务城市品牌打造的对策和路径,以期为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影响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挖掘和整塑城市文化要素,让城市品牌更有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城市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在城市区域内的总和,蕴藏着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城市品牌的核心体现。在地方史志文献资料中寻找城市文化要素存在的依据,研究其深层次内涵,是地方志工作服务“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打造的重要方面。
(一)挖掘保护城市物质文化要素
城市的物质文化要素是城市文化中最显性的特征和元素,主要包括城市格局构造、古旧建筑、文物遗址遗存等。黄河与大运河在聊城交汇,构筑了聊城独特的城市格局,也留下了一大批文物遗址遗存。比如,聊城古城区四面环水,明清时期随漕运兴盛发展起来的商埠区布列于古运河两岸,街巷皆与运河相通。这一城市格局在《漕河图志》中就有所记载。同时,东昌府区的山陕会馆、土桥闸遗址,临清市的鳌头矶、阳谷县的七级码头等与大运河有关的著名遗址遗迹,在清乾隆《东昌府志》、民国《临清县志》等旧志典籍和《聊城地区志》《聊城市志(1997—2015)》《聊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概览》等新志典籍中也有所记述。
挖掘保护城市的物质文化要素,保持城市独有的城市格局构造,保护文物遗址遗迹,是打造“两河明珠”城市品牌的关键。以聊城市为例,地方志工作服务“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打造,可以进一步挖掘整理地方志书中关于城市格局、建筑构造、历史演变的文献资料,找出与黄河、运河有关的特色元素,为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提供结构、材质等方面的文字资料、图片影像,为城市整体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增加地方志书中有关文物遗址遗存记述的比重,系统梳理当地的文物遗址遗迹资源,编写《文物志》等专门志书,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展示文物遗址遗存的发掘、保护等工作,为重要文物的研究、维修、复建、普查提供可靠的史料支撑。
(二)传承整塑城市非物质文化要素
城市的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指除物质文化要素以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既包括表现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特色文化、地域文化。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1项。在清康熙《聊城县志》、清乾隆《东昌府志》等旧志典籍中,就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记述。在《聊城市志(1997—2015)》中,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独设节,记述了聊城杂技、东昌府木板年画、鱼山梵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聊城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古老绚烂的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作为著名革命老区,聊城在革命战争年也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交融,构成了聊城独有城市文化内涵。一直以来,聊城的地方志工作一直致力于特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比如,开展蚩尤文化研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开展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研究,在《聊城市志(1997—2015)》中单设运河文化编,协助召开明代临清与大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编纂《聊城地区黄河志》等,助力打造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品牌;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参加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合作开展的重大研究课题《冀鲁豫边区精神研究》,参加第四届“红色文化传播
红色基因传承”学术研讨会,助力红色文化传承、赓续红色血脉,等等。
在打造“两河明珠”城市品牌过程中,地方志工作应当在传承和整塑非物质文化要素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志书中的比重,可以考虑单独设编、章、节,或编纂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名录等;在记述上,应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内容形式、传承保护情况等。要加大对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编研力度,广泛搜集、系统整理相关资源,编纂专门志书,比如重修《聊城市黄河志》,编纂《聊城市运河志》《聊城市抗日战争志》等。同时还可以组织、举办、参与文化论坛、研讨会等,探索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模式,深入开展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编纂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方面发挥方志作用。
二、释放和提升经济社会效应,让城市品牌更有深度
打造“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聊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地方志工作应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作用,做好地方地情服务助手,在助力释放和提升城市品牌的经济社会效应的同时,实现地方志工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释放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所谓城市品牌的经济效应,是指在打造城市品牌过程中,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而经济部类也是地方志书记述的极其重要的门类。以聊城市为例,在清康熙《聊城县志》、清乾隆《东昌府志》等旧志中,都有关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在《聊城地区志》《聊城市志(1997—2015)》等设专门编目进行记述外,有关部门又编撰出版了《聊城一轻工业志》《聊城二轻工业志》《聊城商业志》《山东省聊城地区农村金融志》等十多部经济部类志书,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聊城的经济发展历程。
发挥地方志工作在释放“两河明珠”城市品牌经济效应中的重要作用,应在存史和资政等方面做文章。比如,在地方志书中,除记述常规的经济部类的内容外,应重点增加近年来聊城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比如“聊·胜一筹”特色农产品品牌、“两河之约”文旅品牌、有色金属加工、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宠物食品、医养健康等,这些即可在综合志书中单独增设相应篇目,也可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单独编纂成书。在记述上应包括经济产业发展的背景、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决策部署实施过程、成果成效等,这样既可把握宏观面貌,又可体现经济产业的发展脉络,既有翔实资料,又体现内在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志书经世致用的功能。尤其是聊城正在着力打造“两河之约”文旅品牌,由于地方志工作具有对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址遗迹的记述记录的基本功能,在旅游资源挖掘保护、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提升、特色文创产品研发等方面完全可以发挥重要参考作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和有力依据,从而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城市品牌社会效应
城市品牌的社会效应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民族宗教、民俗风情,等等,这些都是志书中社会部类的重要内容。以聊城市为例,尽管在旧志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社会部类概念,但也记述了诸如私塾、赈灾、中医等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在《聊城地区志》《聊城市志(1997—2015)》等综合性志书中,相对集中记述了社会部类内容,同时也编纂了《聊城市民政志》《聊城市卫生志》《聊城地区教育志》等专门志书。
近年来,国家相继部署实施《中国扶贫志》和《中国全面小康志》编纂工程,旨在深刻总结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验,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地方志工作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以编纂“两志”精品志书为重点,统筹编纂名镇名村志、部门志等专门志书,研究编写各类有价值的地情资料,全方位反映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为党委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以此来释放“两河明珠”城市品牌的社会效应。以编纂“两志”为例,要明确编纂的时间节点的上限和下限,做到有源可溯、有果可查。要明确记述的内容和重点,比如扶贫对象、政策规划、工作机制、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小康人口、小康家庭、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等等。特别是人物,要运用好地方志书“以事系人”的方法,把先进人物的活动及贡献以故事的方式记入志书。要注重选取脱贫攻坚事业中具有代表性和重大意义的事件进行记述,做到突出重点、彰显特色,避免陷入“部门志”“单位志”的误区。
三、宣传和推介城市整体形象,让城市品牌更有颜值
打造“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既要练好内功,也要修好外功。地方志工作应注重强化其自身的宣传教化功能,主动利用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对聊城的城市形象进行宣传展示,让“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更具气质、更有颜值。
(一)营造良好历史文化氛围
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是一个城市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城市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城市形象气质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地方志书分门别类,取材丰富,不仅是保存地方文献、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是全面展示城市形象、延续历史文化根脉、营造良好历史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聊城方志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市旧志可考111种,存书79种,新修各类志书62种。在这些志书资源的基础上,聊城市组织开展了系统性的旧志整理和地方史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聊城旧县志点注》《清乾隆东昌府志校注》《聊城地方史研究》等成果,扩大了志书的使用影响范围。
因此,营造“两河明珠”城市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可以社会上广泛开展修志读志用志活动。比如,在总结二轮修志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三轮修志,特别是打造“两河明珠”系列精品志书。要大力挖掘整理旧志资源,汇集一批专家学者做好点注、校注工作,让旧志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群众,扩大读者范围。同时,也可结合实际举办地方志成果展,着力展示地方志发展成就,让社会公众走近方志、了解方志,透过方志读懂聊城作为“两河明珠”城市的前世今生。
(二)搭建宣传传播平台
通过加强方志馆建设,方志信息化建设,制作文艺作品、影视节目等方式,构建方志宣传传播矩阵,是宣传推介聊城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方面,聊城地方志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比如,聊城市方志馆作为作为全市重点文化项目被纳入“一校三馆”整体规划建设,并按照“五位一体,通览古今聊城”的指导思想精心制作展陈,争取全景式、多方位向人们展示聊城城市的独特魅力;构建地情资料库,在实施“记忆聊城”工程等工作中,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地情资料和编研成果;综合利用新媒体宣传,在电视台开设了《聊城史纪》荧屏栏目,在学习强国平台连载介绍聊城历史文化遗存等。
当前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途径也日趋多元。这就要求地方志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城市与社会公众中间搭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传播平台,掌握“两个明珠”城市品牌的“流量密码”,实现“双向奔赴”。要加强方志馆的顶层设计,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方志馆建设,打造新时代特色方志馆体系,同时提升展览水平,强化收藏特色,探索契合新时代发展的展览形式。要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充实加强地情资料库,盘活各种数字方志资源,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向公众呈现志书、年鉴、地情资料书等成果。要积极开展与新闻媒体机构合作,比如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微博、抖音等,精心制作专题宣传片、短视频以及电影、戏曲、歌曲、舞台剧、动漫等文化文艺作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讲好黄河故事、运河故事、革命故事,进一步增强“两河明珠”城市品牌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把“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研究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