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研究编修 > 地方党史 > 正文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忠实践行者——罗荣桓

发布时间:2017/10/4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作者:张绪阳 尹彦超    浏览次数:17001

 今年11月26日是罗荣桓元帅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罗荣桓是我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我军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从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起,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建立了尤为卓越的历史功勋。他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注意批评与自我批评,他是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的忠实践行者。

一、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就是因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实事求是,是罗荣桓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学得的马列主义的精髓,是他终生坚持奉行的思想路线。

罗荣桓一贯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一切背离这一原则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他都毫不含糊地予以抵制和摒弃。罗荣桓敢于联系实际,善于联系实际,从不照抄照转。他常说:“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只有与自己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作指示、布置工作,很有针对性,总是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和办法,坚决反对那种“依样画葫芦,只管往下灌”的一般化的坏作风。

1943年,山东开展整风运动。当时,有的领导人照搬有些地方整风审干的一些错误作法,搞放弃领导的极端民主化。罗荣桓坚决不同意这样搞。他说:“这样搞不行,搞乱容易,收回来难。在敌后紧张的分散的战斗环境下,这样搞要出问题。”从1943年冬天开始,整风转入总结历史经验阶段。为了使大家吸取建党20余年宝贵的历史经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1944年7月1日,罗荣桓为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机关干部作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报告。他指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而后者则“死守马列主义的词句,主观主义地自以为是”。他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思想的精髓,是指导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并迎接战后斗争的思想武器。在整风中,罗荣桓除写文章、做报告外,还通过谈话、批改干部们所写的自传等方式宣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引导大家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山东大批干部掌握了这一思想路线,在思想上为反攻和战后斗争作好了最重要的准备。

(二)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罗荣桓一贯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早在我军初创时期,罗荣桓就是一个扎根于基层,和士兵打成一片,善于根据士兵的思想实际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党代表。他经常深入连队,和干部战士促膝谈心。在反“围剿”战斗中,在长征路上,他和红军战士朝夕相处,生死与共。抗日战争初期,他率领115师进入山东后,曾亲自主持召开连队工作会议,要求连队和基层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政治工作同行政管理、同执行各项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政治工作建设。他对政治机关的工作,也要求“从连队中来到连队中去”。他一向要求机关人员要下得去,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罗荣桓在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身体有病,但他还经常到边海防部队调查了解情况。他经常教育干部不要浮在上面,要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去,亲手“解剖麻雀”。他要求各级政工干部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现实,要做到腿勤、脑勤、手勤、嘴勤,从连队中来,到连队中去。他工作作风深入细致,每到一地,总是先听取各级干部汇报情况,直接与战士座谈,到群众家中访贫问苦,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他对部队情况了如指掌,说话作指示常常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比如,在谈到作战中要爱护战士时,他说,“你们光叫战士冲,冲到围墙边碉堡前,上不去炸不开怎么办?你们想过没有?”使在第一线带兵的基层干部也不得不佩服他想得细、抓得实。

罗荣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因此能准确地掌握部队的思想脉搏。特别是在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头,他能及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正确制定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全国解放以后,我军在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部队的文化水平低。罗荣桓对部队文化水平进行了全面调查,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指示》经毛泽东批准颁发,决定全军除执行规定的作战和生产任务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措施,对把我军建设成为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提倡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罗荣桓一贯倡导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认为学习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导师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升华出来的。因此,必须联系实际学,结合实际用。

罗荣桓是最早倡导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4年7月,罗荣桓发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一文。但他倡导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从一开始就强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六十年代,在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他反对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教条化,反对所谓“走捷径”“背警句”“立竿见影”等做法,强调“学毛主席的著作,亦不要只满足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条文,最重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早在1961年就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方。”这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变化的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罗荣桓的一大特色。他在下决心、作指示时,总是善于根据斗争实际,开创工作新局面。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艰难的条件下不断地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古田会议召开前,他参与毛泽东同志主持的为筹备会议而进行的调查研究,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挺进山东,积极贯彻毛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创造性地提出“翻边战术”(即不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根据地的腹部,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敌人的根据地边沿地区。当敌人“扫荡”时,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即在弄清敌人特别是当面之敌的动向后,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紧缩,并有较大空隙时,选择敌之弱点,由根据地经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的后方去,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人的“扫荡”。这一战术符合当时敌后抗日斗争的实际)。从1940年起,罗荣桓曾多次运用“翻边战术”不断粉碎日寇大规模的“扫荡”,使革命力量日益壮大,山东解放区发展成为我党我军的重要战略区。1943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罗荣桓根据山东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采取把整风与审干区别开来,把干部分期分批送党校,在学习中结合个人实际,写出反省自传的方法,得到中央的认可。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山东地方的整风审干健康发展。

在形势任务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罗荣桓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辽沈战役取得辉煌战果后,许多人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罗荣桓却敏锐地发现并严肃批评了部队中的骄傲自满、纪律松弛、贪图享乐、以功臣自居等问题,使干部战士特别是高级干部受到警醒,为大军入关、南下,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注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胜利之本。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始终保持力量上的优势。罗荣桓把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看作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坚决依靠群众。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罗荣桓经常说:“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率领部队坚决依靠群众,打了许多硬仗、苦仗,出色地完成了党所赋予的任务。

在罗荣桓领导下的山东军区,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提出了以政治攻势为主,广泛开展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方针。罗荣桓指出:分散性的游击战争就是更加依靠群众,以政治攻势为主,开展对敌斗争;就是以游击战争为核心去组织各种不同的斗争。山东各地区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游击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43年3月,山东军区实行了主力地方化,五个战略区除留下12个主力团以外,部队都编成地方武装,还组织了许多精干的小部队,实行轻装化和便衣化,出没在敌人中间,行动神速,声东击西,箝制敌人、打击敌人。同时抽掉大批人员组成武工队,采取隐蔽斗争的形式,深入敌后开展工作。活动在鲁南铁路沿线的铁道游击队,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罗荣桓亲自给这个小部队规定任务,给予指示,强调要在队里建立党的组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执行党的政策,打击、分化、瓦解敌人。这支铁道游击队,经常深入敌占区活动,给枣庄、滕县等地的敌人以很大的威胁。广大民兵坚决贯彻执行罗荣桓同志根据毛主席指示制定的“避强击弱,避实击虚”“速打、速决、速走”“打赚钱仗”等战术原则,广泛地开展分散的游击战。民兵采用“地雷战”“麻雀战”“车轮战”“推磨战”“蜂窝战”,以及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神经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保卫了村庄,保卫了人民。

(二)善于发动群众。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赖,永远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力量。只有善于发动群众,通过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才能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罗荣桓在山东总结的“插、争、挤、打、统、反”的六字方针,其中“争”字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1942年,在罗荣桓直接领导下的山东减租减息运动可以称作是他善于发动群众的典型事例。在1942年以前,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虽然也颁布过有关减租减息的法令,但基本群众尚未普遍深入发动起来,减租减息很不彻底,有些地方流于形式,不少地区还发生了地主反攻倒算或侵蚀农民利益的事件。封建地主在一些地区还有很大势力,农民尚未得到翻身解放。因而抗日民主政权还不够巩固,群众参军参战热情还不够高涨。实现一元化领导之后,罗荣桓同志和分工此项工作的分局委员黎玉同志从调查研究,训练干部入手,发动农民向民愤很大的恶霸地主进行有领导有组织的斗争,通过斗争进一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斗争中,罗荣桓同志要求将减租减息和改造乡村政权相结合。他指出:只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才能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只有彻底改造农村政权,才能真正做到减租减息。在进行“双减”斗争时,罗荣桓同志要求将大地主和中小地主、顽固地主和开明地主、收租地主和经营地主、地主和富农、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严格区别开来。同时也要求农民在实行“双减”以后按规定交租交息,以防止“左”的偏差。实行减租减息以后,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各地普遍掀起参军参战的热潮。此前,农民参军往往不愿离开本乡本土。“双减”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父母送儿、妻子送郎参军,指名要参加经常打大仗的主力部队。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山东实行了减租减息,充分发动了农民群众,就有了巩固的根据地,有了粮食,有了兵源。反攻一到,以保留和训练的骨干为酵母、种子,很快便组织起大军,为保证抗战的胜利并保证在战后能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而斗争。

(三)维护群众利益。罗荣桓率先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他时时处处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主动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他还经常教育部队,即使是为群众办好事,也要先做动员工作,弄通思想,和群众一起干,否则,还是会脱离群众的。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发现某地为便于反“扫荡”中隐蔽部队、疏散群众,强令老百姓收高粱时不准砍高粱秆,否则就要严惩。他立即予以纠正,指出对群众不能搞强迫命令,要把道理讲清楚,使我们的规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罗荣桓对毛泽东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论述感受很深。他认为,人民战争是要靠人民供给和支援才能打赢的,我们应当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不浪费一粒粮食,不多用一个民夫、一辆大车、一匹马。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42年,他发动部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克服由于敌人封锁造成的困难,仅半年多时间,就使根据地人民每人平均减少了10元钱的负担。由于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因而能够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

(四)清正廉洁,艰苦朴素。 罗荣桓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优良本色。

罗荣桓总是把自己看成是群众中的一员,从来不搞特殊化。战争年代,他和战士一样吃用老墙土熬出来的硝盐,穿补丁摞补丁的破军衣,晚上钻草堆、睡门板。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拒绝组织上为他改善住房的动议,长期住在一所窄小的房子里。当他得知管理部门趁他出差之机加盖了一间秘书用房和车库时,立即作自我批评,并向中央写出书面检讨。他不赞成领导干部警卫森严,和群众隔绝的做法。一次从汉口乘船到南京,上船后发现所在的一层舱只有他和几个随行人员。一了解是警卫部门同售票处打招呼,这一层的票就没有卖。他批评道:“我看你们搞警卫工作的恨不得把我们锁进保险柜里。我们接近群众有什么不可以?”他出外视察,都是轻车简从,厌恶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繁文缛礼。一次乘飞机去外地,刚走出舱门就见黑压压一群人来迎接,他很不高兴地对当地几位负责人说:“以后,你们再来这么多人,我就不下飞机,原机飞回去。”他始终与群众呼吸相通,甘苦与共,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上,都竭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罗荣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从不为自己谋任何私利。他对子女要求很严,经常教育子女生活上要简朴,衣服能穿的尽量补一补穿,要处处向工农子弟学习,不要搞特殊化。他常说:“革命干部的子女,千万不要有优越感,你们一定要平等待人,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有困难的孩子,更要和他们接近,多帮助他们。” 他的儿子和女儿在北京西郊读书,离家很远,寄宿在学校里,每星期六回一次家,都是自己乘坐公共汽车。有一次他们没有搭上车,步行回家。罗荣桓高兴地对他们说:“好,好,你们做得好!青年人应该时刻锻炼自己,不怕吃苦。” 其高尚的品质和革命家风在党内堪称楷模,被世人称颂。毛泽东所写《吊罗荣桓同志》诗中的最后两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就是对其个人品格的高度赞扬。

三、始终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防止错误倾向对党的危害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是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我们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能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克服和防止错误倾向对党的危害。罗荣桓是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杰出代表。

(一)坚持原则。罗荣桓是对党忠诚、敢于坚持原则的典范。他作为我军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始终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在秋收起义后,罗荣桓在三湾改编中成为我军最早的七名连队党代表之一。在井冈山斗争和赣南闽西斗争中,他为在红军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作出了很大努力。他积极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和军阀主义作风,对危害党的统一领导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反对统一战线中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并根据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提出必须加强党的政治机关,提高党支部在连队中的威信。他把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作为高级干部最高的党性要求而身体力行。在辽沈战役发起前的关键时刻,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先打锦州的作战方针,从而保证了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境内予以全歼的战略意图的实现。五十年代,罗荣桓主持制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整套制度和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系统地规定下来,使之成为我军的重要法规。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罗荣桓:“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保护干部。罗荣桓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总是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冷静地分析判断各种复杂情况,自觉抵制错误倾向,把干部视作革命的宝贵财富,千方百计地保护和营救干部,不使同志受到诬害。

1930年下半年,在“左”倾路线统治下,红军有些部队搞逼供信,肃反扩大化,到处抓AB团。红四军2师宣传科有些同志被打成AB团,抓了起来,还准备杀掉一些人。当时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同志得知后,立即制止,说:“这些同志年纪很轻,到革命队伍后的情况我们都了解,怎么会一下子都变成AB团了呢?”他经过认真调查分析后,把这些同志放了出来。1939年,山东微山湖西地区被坏人篡夺了领导权,搞肃托扩大化,结果一批干部被残杀,一批干部被关押。根据中央的指示,罗荣桓亲自去处理。他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很快弄清了情况,把无故被关押的同志全部放了出来,解救了同志,挽救了湖西地区的革命。许多同志感动得痛哭流涕。后来他把情况如实地向中央作了报告,中央发出决定,对被伤害的干部进行了彻底平反。1943年,山东的整风运动,在罗荣桓领导下,只整风不整人,他一针见血地说:“我们的干部,敌人早就给我们审查好了。”他顶住所谓“抢救失足者”的“左”的做法,使山东的整风运动健康发展。在反右派斗争中,罗荣桓强调划右派一定要十分慎重,实事求是。他曾在政治学院说:不能因为说了一两句错话就成了右派。右派是有思想体系的,他们把一切事物都看右了。他们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党的路线政策。如果因为对某个问题有意见或说了点错话就成了右派,以后谁还敢讲真话?因为他的干预,政治学院少划了许多右派。对于犯错误的同志,他总是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满腔热情地给予教育和帮助,反对不经过耐心教育和民主讨论,随意处分干部。他对干部不仅在政治上关心爱护,而且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恋爱婚姻到子女教育,从生活保障到文化娱乐,事事处处都想得很周到。

(三)敢讲真话。讲真话,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敢讲真话是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心胸坦荡的可贵品行。罗荣桓就是一位能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敢于讲真话的杰出典范。

在“大跃进”年代,罗荣桓到天津农村去参观据说亩产20万斤的卫星田,当看到农民要用鼓风机吹那密不透风的稻棵时,他明确表态,这种做法不能推广,培植“盆景”没有意义,种田不讲科学不行。在之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他表明了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态度。在林彪大讲学毛著要“立竿见影”时,罗荣桓元帅一再强调要系统地学习理论,并解释系统就是从实际出发研究理论,而不是从经验出发。要学到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针对林彪提出的“顶峰论”,罗帅说:“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当代思想的顶峰,那就没有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嘛!”这在当时情况下,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历史已经证明,罗荣桓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关于总路线,他在肯定“多快好省”口号的同时,又着重指出:问题是在执行中间只讲多快,不讲好省。在工业方面,战线拉得很长,只讲产值,不讲规格品种。在农业方面也是这样,比如兴修水利,只讲多修,不讲配套。关于“大跃进”,他认为,许多指标过高了。他说,大跃进要有个边,不能没有止境,不能不讲条件。关于人民公社,他针对公社的“一大二公”指出:“共产主义风格也要有一个边,不计报酬的劳动不对”。“关于“大鸣大放大字报”,他大声疾呼:进行思想教育动不动贴大字报就是受不了!他明确指出:在经常的思想工作中,在解决思想问题时,不能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的方式,应该搞得细致一点,和风细雨,细水长流。罗荣桓敢讲真话充分说明了他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特殊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视党的事业重如山,视个人名利淡如水,为了党的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真正做到了无私无畏。

(四)顾全大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始终把维护团结作为根本目的,而正确使用干部是罗荣桓一生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具体表现。

罗荣桓在他毕生的政治工作实践中,始终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他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把干部工作置于党委集体领导之下。他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对干部一视同仁,按德才标准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在使用干部上,罗荣桓历来主张搞五湖四海,坚持任人唯贤。他对拉山头、搞宗派深恶痛绝。他对干部一视同仁,不分亲疏。他胸怀宽广,不仅能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能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他经常讲:干革命团结的人越多越好,不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一次会议上,他很透彻地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如果因为个人的熟悉不熟悉,决定使用与不使用,领导者就不会使用大量的干部,容纳大量的干部,只是在熟人的小集团中去打圈子,领导者要变动工作就想到把熟人也来一个搬家,必然会造成个人的干部政策倾向。”他还说:如果以合乎个人口味来说,那么能够使用的干部就少得可怜了,甚至可能用些庸俗的吹牛拍马钻营的角色了。

罗荣桓能够和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同志一道工作。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遇到矛盾主动承担责任,甚至在误解面前,也能够忍辱负重,保持坦诚、平和的心态。凡是和他共过事的同志,无不被他这种为了党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所感动。正因为如此,他身上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干部和战士都心悦诚服地服从他的领导,自觉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实践是检验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试金石。罗荣桓同志革命的一生充分证明了他对党忠贞不渝,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的革命坚定性,也充分表现了他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罗荣桓同志的革命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原载《坚持永远不变的军魂 纪念罗荣桓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文集》)

 参考资料:

《罗荣桓传》

《罗荣桓元帅传》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罗荣桓在山东》

《中国元帅罗荣桓》

《高举旗帜典范 政治工作巨匠》(《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6日)


上一条信息: 李聚奎激战鲁西北
下一条信息: 星火燎原红旗飘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