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红色档案
■ 晓宇
之所以称为红色档案,是因为这些故事都被鲜血和汗水浸染,同时也被颗颗红心镶嵌。红色档案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可触可感,始终让我家一代又一代人重温着、反刍着、铭记着。——题记
鲜血染就爷爷的档案
在老家的墙上,张贴着一张烈士证,虽然年代久远,但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那是爷爷参加革命牺牲后高唐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是我家的第一份红色档案。
我家住在高唐县梁村镇,爷爷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耳闻目睹解放军一心为民的所作所为,毅然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他热情高涨,参加大小战斗100余次,战场上奋勇杀敌,多次立功受奖。
不幸的是,参加天津的战斗时,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949年1月14日13时35分,第四十六军(九纵)第一三七师打开敌军突破口。从14日17时到15日凌晨1时,在津南,解放军与国民党守军激战8个小时,为主力部队的纵深战斗打开了通道。爷爷所在的第四○六团二营越过废墙子河,经丁家花园沿永安道直插云南路,在马场道与云南路之间遇国民党守军阻击。六连从翼侧插过去,迂回到国民党守军侧后,五连从正面猛冲猛打,战斗中,8个国民党士兵将爷爷围住。但爷爷毫不畏惧,同他们展开了搏斗。其中一个国民党士兵突然拔出刺刀,狠狠地刺向他的右臂。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爷爷的满腔仇恨化作无穷的力量,他拿起冲锋枪一顿扫射,敌人的机关枪像发了疯一样向爷爷开火。战士们闻声赶来援助,阵地上浓烟滚滚、弹片纷飞,爷爷已中弹牺牲了。
这么多年,爷爷那张烈士证犹如一簇火焰,始终感染着、鼓舞着我们一家。让我们这些后代汲取了丰沛的红色力量。
汗水浸润父亲的档案
整理父亲的史料时,我找到了一些泛黄的、已经褪色的奖状、证书以及奖品。翻着这些档案资料,阅读着父亲的篇篇日记,我禁不住泪湿眼帘。
上世纪60年代末期,父亲参军入伍,苦练革命本领,立志终身报国。在部队,他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英勇作战,两次立功。我在父亲的日记中,发现了他的立功记录,他从未对我们提起过。
当兵三年退伍后,父亲回到家乡,在生产队劳动。他帮助乡亲们学习文化知识,月月出满勤,休息时间搂树叶、拾粪、捡柴,开荒种地,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永远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那个年代,父亲依然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劳作,从来没听过他有一声怨言。
父亲的一生是艰辛的、平凡的,但也是美好的、快乐的,因为他在艰辛的生命历程中有过坚强、有过奋进、有过收获。这本薄薄的档案,虽没有我想要的关于父亲的全部答案,但它却清晰地再现了父亲勤劳朴实、甘于奉献的人生。这本黄黄的档案,凝结了父亲毕生的心血和无尽的汗水,其厚重岂是拙笔可描?
初心绘写我的档案
在我面前的档案袋里放着几个本子和一沓沓照片,这些是我整理登记的贫困户资料。我想,只有把每户人家的情况都摸透了,才能对症下药,想出好点子。所以,看似不起眼的一摞摞登记表和照片,是我们带领贫困户走出贫困的翔实记录,是见证脱贫攻坚历程的档案库。小小的扶贫档案背后,浸润着我在扶贫路上的滴滴汗水。
又是一个晴天。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拿着贫困户登记表来到贫困户张成家中。经过仔细询问和核查后,在张大伯家的红砖墙上张贴了贫困户核查信息表,这是张成老人搬新家后的第一次核查。原来,72岁的张成老人是危旧房改造政策的受益者,张成老人常对人说:“家里就我一个人,身体又不好,没能力照顾自己,之前的泥砖房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国家政策好,给我换了红砖房,现在家里不缺水、不缺电,晓宇也经常来看我,能搭把手的时候从来没含糊过,我们这些贫困户真是过上好日子了。”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迎来收官之战,作为扶贫干部的我,在爷爷和父亲的红色精神的引领下,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凭借一颗热忱的心、一双勤快的双腿和一腔干事的热血,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三代人的红色档案,总有一种持久且深沉的力量,每每看到总叫人心头一热。重温红色档案,重温我们一家三代人骨子里的信念,这也应是我辈乃至后代们最为骄傲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