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研究编修 > 地方党史 > 正文

华野十纵与聊城

发布时间:2018/10/30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浏览次数:19486

郭杰  刘聪

1947年6月,在挫败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之后,为了将战线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中共中央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决策,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进攻的序幕。7月1日,依据“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部署,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分兵内外两线,其中由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指挥第一、三、四、六、八、十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西线兵团(陈粟大军),执行外线作战任务。西线兵团组建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遂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带领第一、三、四、八、十纵队挺进鲁西南,“以越过莱芜直打泰安及其南北之线为宜。得手后收复肥城、东阿、平阴、宁阳、汶上、济宁,与刘邓直接联系。尔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海,展开新局面” ,协助刘邓大军南下作战。作为华东野战军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由渤海军区部队改编而成的第十纵队,在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景晓村的率领下离开渤海区,一路西进来到冀鲁豫解放区。此时,冀鲁豫区第二、六、九等专署区(后属聊城地区),不仅成为华野十纵休整的后方基地,而且担负着部队往返渡黄河的重任。华野十纵在这里两渡黄河,并且休养调整。聊城军民也给予十纵最大的支持,共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协助十纵抢渡黄河;积极组织担架队、民兵团,筹集和运输军需物资,全力支援十纵前线作战;踊跃参军,随十纵驰骋华东、逐鹿中原、渡江南下。

一、十纵由鲁西南北渡黄河,在寿张休养调整再出击

1947年6、7月间,刘邓大军在鲁西强渡黄河,取得鲁西南战役胜利后,不经休整,便迅速甩开将要向它合围的几路国民党军队,从8月7日起分三路向南挺进,提前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为了掩护刘邓大军南下,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五个纵队以及新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鲁西南将敌军牵制于陇海路以北。华野十纵的任务就是在梁山地区运动作战,钳制、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师,掩护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中的伤员、俘虏、缴获物资和后方留守人员及当地党政机关向黄河以北安全转移。 面对装备精良,且是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五师,十纵将士克服了连续征战40多天所带来的疲惫、部队减员和弹药不足等种种困难,经过十多天的艰苦阻击,重创敌军5个营,将敌军由汶上吸引到梁山地区,基本完成了拖住敌人的任务。但同时,自身也被挤进黄河与运河交叉的三角狭窄地带,处境十分危险。为了摆脱背水作战的不利局面,西线兵团首长陈毅决定十纵立即集结部队,抢渡黄河,北撤阳谷、寿张一带。

8月12日,渡河作战开始。国民党军队预料十纵会北渡黄河,就派飞机在黄河上空盘旋轰炸,再加上连续不停的瓢泼大雨致使黄河洪水流速达到了8000立方米每秒,渡河条件十分不利。冀鲁豫军区、行署黄河河防指挥部研究决定,第三(驻范县)、第四(驻寿张)、第五(驻东阿)航运大队各派出一部分船只到寿张孙口以下的万桥、张堂、十里、位山等30余华里的各渡口抢运十纵渡河,并命令黄河第四修防处以及沿河修防段的员工抢修黄河南北岸的码头。接到指示后,各航运大队的船工水手按照部署赶赴各渡口执行任务,黄河两岸的支前担架队和群众也加入到协助十纵抢渡黄河的战斗中。由于敌人日益进逼,十纵坚持昼夜抢渡。一次,两艘载着近百名十纵将士的船只在将要到岸时,其中一艘被敌军炮弹击中,十余人负伤,船只受损。已经到达北岸的水手不等命令就立即划了一只空船过去,将被击中的船上人员全部运抵北岸。经过5天4夜的连续奋战,十纵全部渡过黄河。在国民党军火力控制黄河南岸以后,宋时轮决定所有船只到北岸停渡。此时,黄河南岸的120多名航运大队员工,冒着炮火,以班为单位,用床板、木桩、大车盘强渡黄河。其中一位80岁的老工人张文成,因敌机扫射与大家失散,顺流下漂了70华里,在东阿县的康口被救上岸。在执行这次渡河任务中,有20多名航运大队员工负伤。

十纵渡河以后,在黄河北岸的寿张县休养调整。由于连续作战消耗巨大,以及渡黄河北撤等原因,善打阻击战、宁死也要坚守阵地的十纵广大将士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甚至有了“反攻反攻,丢了大半个山东”、“刘邓大反攻,我们往北蹦” 等错误看法。为了稳定部队情绪,8月18日,十纵在寿张召开营级以上干部会议,以安抚部队情绪,纠正错误思想,统一认识,提高士气。这是自1947年4月建纵以来营级以上干部第一次在一起开会,陈毅司令员专程赶到寿张参加会议。会上,陈毅首先肯定了梁山阻击战的战略意义。他说,虽然这次阻击战消耗大、伤亡多,但是保证了刘邓大军顺利南下进军大别山,对我军进行战略反攻作出了很大贡献。随后,他又指出北渡黄河的必要性,强调把部队转移到黄河北岸休整是华东野战军总部的意见,“这里敌人到了黄河边,你们过了河;你们的家乡渤海那边,敌人也到了黄河边,我们也过了河,这叫做今天‘携万民渡河’,但是明天我们就要‘饮马长江’”,“我们的方针就是彻底粉碎蒋介石企图使我们无法坚持持久战争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举行全国性的大反攻,把主力打到外线去,在外线继续大量歼敌,把战争引向蒋占区,这叫做‘用蒋介石的骨头熬蒋介石的油’” 。他指出,当前十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鲁西南钳制敌人,掩护刘邓大军南下,但同时也要做好去外线作战,挺进豫皖苏的准备。陈毅司令员的讲话,使到会的干部深受教育,提高了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明确了今后的斗争任务。会议结束后,纵队政治部将陈毅司令员的讲话整理下发,并逐级进行了传达学习。经过20天的休整,十纵将士彻底摆脱了之前的消极情绪,士气高昂。此时,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也来到阳谷、寿张一带,与十纵会合。9月3日,十纵在寿张南马庄南渡黄河 ,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兄弟部队一起重新投入新的战斗。

北渡黄河、寿张休整,在十纵战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纵在经历艰苦的阻击战后,部队疲惫不堪,在背水作战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与敌精锐部队整编第五师正面交锋,而是北渡黄河,避免了无谓的牺牲,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寿张休整期间,在当地军民的支援帮助下,部队补充了给养,伤病员也得到妥善医治。又通过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打消了广大将士的顾虑,统一了作战思想,重新鼓舞了士气。同时,半个多月的休整也为十纵赢得了内部整顿的时间。部队举行表彰大会,奖励那些立功的将士,对少数违反纪律的同志也进行了批评教育,明确了纪律,加强了团结,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再次挺进鲁西南,进军豫皖苏,做了组织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全力支前,聊城军民配合十纵南征北战

为了配合主力部队反攻,1947年7月20日,冀鲁豫区党委发出《关于配合战略反攻的指示》,强调目前的总任务就是“一切为了大反攻的胜利,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争取更多地消灭敌人,保证反攻胜利” 。按照上级指示,冀鲁豫解放区组织了大批的支前担架队、轮战团随军出征,后方群众也积极为前线部队做军鞋、筹军粮、运送军需物资。其中,华野十纵得到了聊城军民的全力支援和配合。

1947年8月,冀鲁豫区武委会从东阿、博平、聊城、清平4县抽调四个民兵团,组成民兵支队,随同陈粟大军在单县、金乡、鱼台、成武县一带与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师转战一个多月,胜利完成支前任务。 9月初,奉战勤指挥部命令,其它3个团在黄河北休整,博平民兵团则随华野十纵南渡黄河,参加了围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七师的沙土集战役的支前工作。按照部署,在沙土集战役中,十纵的任务是与华野六纵第十七师在王老虎地区阻击敌援军整编第五师。十纵和六纵第十七师以野战阵地英勇阻敌,牢牢控制住八里河、候庙一线阵地,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博平民兵团配合十纵作战,担负守卫枪弹仓库、转运伤员、押解俘虏、清理战场、清查暗藏的敌特和还乡团分子等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7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十纵与华野第一、三、四、六、八纵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接连对陇海、平汉、津浦铁路进行破击战。东阿县组织1214人的常备担架队,跟随部队参加了破击战。12月,宋时轮指挥华野十纵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破击陇海铁路开封至商丘段。在攻占民权的战役中,东阿县支前担架队负责抢救伤员。其中,来自东阿谭店的民工谭炳三为了抢救伤员,爬到城墙里边。由于正值隆冬季节,在过围墙时,谭炳三的手冻得失去了知觉,伤员搂不住了,他就用牙齿咬住伤员的袖子,把伤员拖出了战壕。东阿担架队在陇海路南北走遍了30余县,抢救伤员305名,运送弹药243箱,挖了3华里多长的工事,拆除了13华里长的铁路,受到部队首长嘉奖。 此外,在十纵参加的其他重要战役中,也都出现了聊城支前担架队的身影。比如,清平县武委会主任姚汝林带领民工1500人、担架300余付,支援睢杞战役 ;筑先县民主政府派于凤山、裴动民带领民工1000余人、担架200付,与茌平、清丰、内黄县担架队组成冀鲁豫担架团,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聊城县担架支前营600人、200付担架,支援淮海战役,昼夜不停转运伤员,获得“冀鲁豫担架支前模范营第二营”锦旗一面 。

筹集和运输给养、军衣、鞋袜等军需物资,也是聊城军民支援十纵的重要方面。1947年10月5日,冀鲁豫区党委发出《关于准备力量支援大军的通知》,明确指出现在的任务就是“大力支援刘邓、陈谢,给陈粟以足够的供应并准备帮助彭贺” ,克服困难全力支援陈粟野战军作战。根据这一指示,聊城军民开展大生产和节衣缩食运动,筹集军需物资并及时送往前线。11月29日,筑先县派出民工1500人,将筹集到的军需物资运到华东野战军兵站。1948年1月10日,又抽调民工1000人,每人自带扁担1根、麻绳两条,为华东野战军运送物资 。这些物资很快被分发到包括十纵在内的华野各纵队中,及时补充了部队给养。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对济南发起全线攻击,东阿、阳谷、茌平、高唐等县分别派出数以千计的大小车辆和民工昼夜运输给养和弹药,支援济南战役。聊城军民还重点肩负了十纵西线攻城作战的后方保障任务。按照战前部署,宋时轮指挥华野第三、十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从济南西侧攻城。济南西城守军、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在我党的争取下率部起义,并率领所部2万余人,按照指令来到冀鲁豫第六专署区进行整顿。六专署军民圆满完成了吴化文部整顿期间的食宿、整训和敌工任务 ,确保了十纵西线攻城战斗的顺利进行。

三、聊城人民踊跃参军、不畏牺牲,助力打造十纵铁血之师

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是一支以善打阻击战而闻名的部队,在阻击敌人援军的战斗中誓死坚守阵地,被国民党军队称为“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但是,阻击战消耗很大,除了需要不断补充军需物资外,还要有充足的兵源补充,才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十纵是一支来自渤海区的部队,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参军运动中,仍有不少聊城籍的子弟兵加入到十纵,跟随这支以钢铁纪律而著称的部队立下无数战功。

1945年8月15日,冀鲁豫区党委向全区发出《告全体党员书》,号召全体党员带头参军。8月20日,又下发《冀鲁豫区党委关于动员参军的指示》,指出,只有保证后备力量的雄厚,特别是兵源的充足,保证正规军的经常满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鲁西北各县按照中央和区党委的指示,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干部、党员、群众积极分子带头参军,各地掀起了参军热潮,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并肩上战场的现象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至1948年,鲁西北地区有四次参军热潮,约有10.4万余人参军入伍,其中就有一部分加入到包括十纵在内的华东野战军的行列中。例如,1947年11月,武训县有9447名翻身青年农民报名参军,其中1000余名青年被批准入伍,组成一个新兵团补充到华东野战军 。当时属于冀南解放区的临清县,1946年、1947年两年,共有2758名青年参军入伍 ,其中一部分被补充到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

这些来自聊城的热血儿郎英勇善战、吃苦耐劳、不畏牺牲,为十纵这支以打硬仗、打恶仗著称的钢铁之师增了光、添了彩。他们跟随十纵南征北战,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在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山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聊城地区)在册烈士中,共有151名聊城籍革命烈士是十纵指战员:其中,临清县112人,高唐县25人,聊城县6人,莘县5人,阳谷县、茌平县、东阿县各1人。今临清市康庄镇李庄村的李连太,是华野十纵第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二营战士,在济南战役中英勇牺牲,战后其所在的连队被授予“永镇门爆破队”荣誉称号。今临清市康庄镇小陈村的陈兰海、陈兰堂兄弟俩,于1947年参军,一同被编入十纵第二十九师八十六团,在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中相继壮烈牺牲。今临清市大辛庄街道黄官屯村的高连堂,随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八军(1949年2月9日,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八军)参加了上海战役,英勇牺牲,战后被追授二等功。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外,还有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聊城籍英雄和烈士们,同样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十纵的荣誉,助力打造了十纵这样一支骁勇善战,勇冠三军的铁血之师。

“渤海平原是我们的摇篮,抗日烽火把我们锤炼。我们是一把利剑,转战冀鲁,逐鹿中原,淮海战役,痛歼敌寇。我们是一支劲旅,飞跨大江,千里入闽,直插到福建前沿。我们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优良作风代代相传。”就像第二十八军军歌写到的那样,这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部队。作为同样拥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聊城人民,就像抢渡黄河中的那一叶叶扁舟,载着这支铁血之师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解放战争的历史长卷中共同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上一条信息: 聊城人民抗日战争的英雄壮歌
下一条信息: 三代人的红色档案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