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阳谷县张秋镇景阳冈村,龙山文化古城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祚先生发现该处为龙山文化遗址。1979年,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对遗址进行试掘,在遗址北部清理出龙山文化灰坑1个,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上层为耕土,耕土层下为汉代、商周文化层,最下层为龙山文化堆积。灰坑出土大量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遗物,多为生活器皿,还采集有小骨针、蚌刀、石刀、石斧等。灰坑底部发现1完整牛骨架,似为祭品。
1994年春,阳谷县为旅游开发的需要,决定扩建景阳冈文化游览区。1994年至1996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文物勘探队对阳谷县景阳冈公园开发建设工程区域进行钻探、试掘工作,发现了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该城址平面近似椭圆形或舟形,东北—西南走向,两端较窄,中部弧形凸出,南北长约1150米,北端宽约230米,南端宽约330米,中部最宽处约400米,总面积35万平方米。城墙保存较好,高达数米,城的四门清晰可见,西北墙长1200米,东南墙长1160米,西南墙宽250米,东南墙宽300米。城内有大、小两个台基。大台基位于城内南部,面积约9万平方米,小台基位于北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两台基形状、方向与遗址一致。大、小台基利用原自然冈丘经部分加工而成。台基的夯土分上、下两层,下层主要用纯净黄褐面沙土夯筑,上层为灰花土筑成;夯具分圆棍夯与石器夯,夯窝明显,夯面清楚。
出土遗物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陶器中以灰陶为主,黑陶较少,红褐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素面为主,有较多的篮纹、绳纹、方格纹。器型较大,主要有瓮、鼎、鬻、鬲、盆等。小台基上灰坑中发现一些羊、狗头骨及骨架,表明此处进行过祭祀活动。特别是在1996年春季发掘的一条灰沟中,发现一刻文陶片,属一小型泥质磨光黑陶罐的肩部,残存部分呈三角形,从刻划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后,烧制之前刻上的,系龙山时代人们所为。从字的形体看,与甲骨文似有渊源关系。
该城址是鲁西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1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全国亦属罕见,1995年荣获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该遗址文化面貌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主,也有一定量的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为研究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面貌与中原龙山文化的关系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