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场铺遗址 位于茌平区乐平铺镇教场铺村,龙山文化遗址,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战国时孟尝君曾于此练兵,故名教场铺。1973年,该遗址被发现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自发现以来,国家、省、市、县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考察工作。1994年,省、市、县文物部门在该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国文物报》《文物》《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文物天地》等刊物先后进行报道,国内其它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和转载。2000年—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考古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市文物局联合组成“教场铺城址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在原茌平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对城址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发掘。
经勘探,教场铺遗址面积约17万平方米,属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平面呈东西略长、南北略短的椭圆形,城圈内东西长约230米、南北长约180米,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4次考察共发掘遗址面积2000余平方米,城内出土房址37座、陶窑7座、祭祀坑10座、奠基坑8座、墓葬4座、灰坑300多座及城墙等大量龙山文化中晚期阶段的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遗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磨光蛋壳黑陶杯、磨光黑陶三足盘等陶质礼器,且出土了带有明显痕迹的卜骨。特别是经科学浮选,在浮选物中发现了小麦等种植植物遗存,这一重大发现对探讨小麦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和传播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小麦已经从西亚传入我国中原腹地,比人们原先认为的时间更早。同时,小麦的传入推动了北方地区灌溉系统的发展,加速了文明化的进程,同时还预示着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种植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的到来,教场铺城址内小麦遗存的发现是中原地区迄今为止所见报道最早的发现。
教场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以及夷夏两大文化集团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