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研究编修 > 地方史志 > 正文

曹植墓

发布时间:2022/2/17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浏览次数:8219

曹植墓  位于东阿县鱼山镇鱼山西麓,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墓地,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192—232),字子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生前曾封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曹植的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之说,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墓始建于魏青龙元年(233),坐东面西,墓葬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东西长11.4米、南北宽4.35米。墓室为砖结构,墓壁采用三横一竖砌法。1977年3月,在墓门上方墓壁中,发现一块长0.43米、宽0.2米、厚0.11米,重12.2公斤的青色铭文砖,砖三面刻有铭文,6行56字,记述了曹植墓的修建过程。1978年9月28日,主墓室及2.2米长的墓道自然坍塌。1981年,为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翻修了碑楼。1986年,国家拨专款对曹植墓进行维修,使濒于毁弃的曹植墓大体恢复了本来面貌。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起了1.2余万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碑楼,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

在曹植墓西北侧,有一座面阔1间、硬山式建筑的清代碑楼。碑楼内立有隋开皇十三年(593)刊刻的“曹子建墓碑”,记述了曹植的生平事迹,该碑圆首方座,碑身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22行,现存847字。碑文书体,篆、隶、楷三体相杂,结体险峻,气韵高迈,笔力雄齐,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碑楼的东壁和西壁镶嵌着明代“魏陈思王传碑”和“明代诗碑”,碑楼檐下立有清“重修陈思王碑楼记”碑,碑林内有清“吊陈思王墓诗”碑。墓前立有民国二十年“魏陈思王曹子建墓”碑。在“子建祠”门前,置立明代石狮1对。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三国时期墓葬为数甚少,曹植墓的发现对三国时期墓葬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实证价值。



上一条信息: 教场铺遗址
下一条信息: 隆兴寺铁塔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