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宝塔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小庄村西北,是明代佛塔,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舍利宝塔,俗称临清砖塔,为临清的标志性建筑,与北京通州燃灯塔、江苏镇江文峰塔、浙江杭州六和塔并称“运河四塔”。宝塔下原有明代古建筑群永寿寺,规模巨大,殿宇恢宏,现永寿寺已不复存在。临清舍利宝塔并非为“舍利”而建,而是缘于风水。明万历年间,临清文人缙绅聚议,认为临清风水不利,决定将临清土城北方的观音大士像移至此处,并建造一座宝塔,此处是临清汶、卫两河汇流北去的“天关”,可“扼塞两河水口,弘开万里天关”。众人推举在家赋闲的临清籍人、工部尚书柳佐主管其事,并将宝塔定名“舍利宝塔”,万历三十九年(1611)开始策划,万历四十五年(1617)建成第五层,次年由临清布商王道济独资捐建第六层,历时三年后,九层宝塔全部建成。当地民间传说,曾有名叫大青、二青的两个鱼精在卫河中兴风作浪,专食婴孩。后有神仙下凡,移来古塔,将大青、二青锁在深井之中,镇压于宝塔之下,此塔即为临清舍利塔。
舍利宝塔九级八面八角,楼阁式,通体近垂直,上部稍内收,砖木结构,塔顶呈将军盔形,为省内罕见。基座八面,每面长4.9米,底面积186平方米,空间面积7000平方米,外檐砖木结构,檐下为陶质仿木出挑斗拱,转角斗拱下垂莲花垂柱,斗拱下部镶嵌陶质“阿弥陀佛”四字,门楣上镌刻“舍利宝塔”四字。塔室内各层辟有转角形石质梯道,梯道迂回至顶层。各层为穹隆顶,顶上施龙骨架,地面平托金丝楠木楼板,平面铺青砖,每层辟八门,四明四暗。各层塔心室内都有刻石,画像镶嵌壁上,宝塔中心部位原有金丝楠木通天柱,上至塔刹,下直落地宫,以承托每层平面负荷,此特点属宋代遗风。
临清舍利塔应“灵收八表”的意象,塔的各层平面是正八边形,第一、二、三、四、五、七、八层塔心室为正方形,六层和九层为八角形。塔的平面构成结合竖向设计而统筹布置。就全塔而言,登临凭眺,八面风光皆可撷取;就各层言,层层相错,收入景物各有不同,形成统一中的变化,丰富了“灵收八表”的戏剧性空间变幻效果。自明朝以来,不少文人墨客赋诗咏怀,“孤塔临河岸,峥嵘插碧天,帆影望中没,钟声幕后圆”等不少佳句至今被人们所吟诵。
从第二层到第九层的大砖上都有确切年号,自下而上记有万历三十六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造,并镌刻有烧砖窑户和作头。各层壁内嵌刻石,记录建塔经过、筹资情况和捐资人姓名、住址等。第三层内壁有《修建观世音菩萨疏》石刻,落款年代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岁次辛亥仲冬望日;第6层是各层建筑中最精致的地方,它的内壁匾额上镌刻有“秀聚中天”,下面落款为汪道济题,东西两窗楣额上书“东兴岱岳”“西引太行”的题字,壁内嵌有《舍利塔第六层纪造》,记载了当时安徽籍布商汪道济捐资建造第六层宝塔的事迹。
塔原通高61米,塔刹毁于清代康熙年间地震,现高为53 .44米。塔内中心原竖有60米金丝楠木塔心柱,俗称通天柱,毁于上世纪20年代雷火。1991年,临清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宝塔进行维修。同年,宝塔维修工程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由山东省文物局承修,历时六年,终于使舍利宝塔复现了昔日风采。整个建筑巍峨壮观,风格浑厚大方,是临清繁荣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