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当局妄图“以水代兵”,引黄河回归故道,水淹冀鲁豫解放区,并以此割断华北解放区与中原、华东解放区的联系,实现对解放区各个消灭的目的。危急时刻,聊城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小家、顾大家,英勇顽强地开展复堤自救和河防斗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罪恶阴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
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战略要地徐州以后,继续沿陇海路西犯,准备进攻中原,夺取武汉。6月5日,日军侵占了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以北花园口大堤,企图以黄河水阻止侵占徐州后西进的日军。其结果不但没有阻止日军进攻,反而使黄河改道南泛,制造了一个包括豫皖苏3省44个县的黄泛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后,花园口以下黄河故道无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在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支持下,决定堵塞花园口决堤口门,让黄河水回归故道。
黄河故道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的军事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决定表面上看是解除黄泛区人民的灾难,实质上是国民党当局为了把黄河中下游的冀鲁豫解放区一分为二,割断华北与中原和华东解放区的联系,以达各个击破、“以水代兵”的目的。
黄河改道后,黄河大堤长期失修,加上侵略战争的破坏,已损坏3/10以上。因长期无水,部分河床被垦作农田,新建有1400个村庄,大约有40万农民在这里生息耕作。如果不复堤浚河抢修险工,不迁移河床居民,就堵口归故,就会制造第二个黄泛区。同时,国民党当局是冠冕堂皇地打着拯救黄泛区人民的幌子提出黄河归故的,意在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归故条件为借口,把黄泛区人民对黄灾的怨愤转嫁到共产党身上。国民党当局在单方决定引黄归故后,于1946年2月,在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3月1日,在事先未与解放区洽商的情况下,于花园口破土动工,正式进行堵口工程。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考虑到黄泛区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大局为重,同意黄河改道。但严正提出,必须停止在下游未复堤的情况下就进行堵口的行动。中共中央提出的斗争方针是:争取时间,推迟堵口,加紧复堤,同时在政治上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阴谋,在经济上要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国民党当局承担复堤工款和河床居民救济款。
聊城解放区濒临黄河故道,上自濮县下至齐禹县全长500余里。在未复堤浚河、迁移河床居民的情况下,就堵口归故,聊城解放区人民就会首当其害。当国民党单方面决定黄河归故的消息传到聊城解放区后,地方党组织、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局和冀鲁豫区党委的指示,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一面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抗议其单方面堵口的行径,一方面加紧做好复堤的准备工作。1946年2月22日,冀鲁豫区成立了以王化云为主任的黄河水利委员会。3月10日,在平阴成立了黄委会第四修防处(聊城修防处前身),濮县、范县、寿张、张秋、东阿、河西、齐禹均成立了修防段。修防处设秘书、工程、财务3个科和黄河工程大队。修防段设有秘书、工务、财务3个股。1946 年夏,修防处又增设了船管科,各修防段增设了船管股。黄河修防处、段成立后,广泛动员,聘请有治黄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治黄工作。第四修防处聘请的技术干部有15人左右,治黄技术人员有40多人。工程大队由初建时的100多人,到1946年底发展到400多人。处、段和工程大队建立后,迅速组织人员分赴故道沿岸进行勘察测量和整修险堤。
国民党当局鉴于中国共产党的严正立场和迫于国际国内舆论的压力,由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兼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局长赵守钰前往河南省新乡会晤了正在此地进行军事调处的国、共、美三方代表的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商谈了黄河复堤堵口问题,并决定各方派出代表就黄河归故的有关事宜进行谈判。此后,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代表,就黄河归故问题与国民党当局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进行了谈判斗争。
1946年4月7日,签订了《开封协议》,确定“花园口堵口日期须俟全勘下游情形及复堤工程大小而定”。15日又订立了《菏泽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先行复堤、浚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迁移河床居民,然后再行堵口。但国民党当局和“联总”,一手在协定上签字,一手仍在花园口继续抛石堵口,同时不付给下游修堤之工款、工粮。针对国民党背信弃义的行径,聊城解放区沿河各县广大人民群众动用一切宣传工具,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阴谋,宣传中国共产党先复堤后堵口的正义主张。聊城解放区沿河广大人民与冀鲁豫沿河故道各县700万人民,向豫皖苏三省同胞呼吁,团结起来,同国民党当局作生死斗争,使之立即停止堵口工程,在黄河归故上实现先复堤后堵口。
5月18日,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直接参与和斡旋下,又由于解放区人民的坚决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又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在两个协议的基础上,签订了《南京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复堤工程需要的一切器材、工粮、工款由“联总”“行总”(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和水委会尽快提供;迁移黄河故道居民的救济等迅速核定办理;抛石堵口视下游复堤工程进度情况,由双方协商进行,以不使下游发生水患为原则。为执行《南京协议》,聊城解放区人民在协议签订后,按照冀鲁豫行署的统一部署,在各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修防处、段的指导下,于5月26日起动员大批民工开始了以复堤自救为中心的反蒋治黄斗争。当时正值麦收大忙季节,广大群众放下自己的生产,自带食粮,迅速参加了复堤工程。东阿、齐禹段5天之内完成39万多土方。寿张县每日上工达5万余人。在工粮、工款没有拨下,饮食困难,工具缺乏,劳累过度,且没有帐篷,日曝夜露的情况下,许多民工病倒在工地,但只要能坚持他们仍然不离开。据濮县6月16日统计,11000名民工中,病倒的就有100 多人。在青壮年上河复堤后,为了使生产少受影响,寿张、濮县等还把老弱妇童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既使生产减少了损失,又使上河民工解除了后顾之忧。至7月上旬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堤上之獾穴、鼠洞、决口等修补完毕,有的工段加高加固,河岸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二
1946年5月《南京协议》的签订,对国民党来说,只是欺骗公众舆论的外衣,根本没有打算执行。相反却继续进行堵口,意在配合其发动全面内战。7月14日,周恩来和“联总”黄河工程处顾问及冀鲁豫黄委会代表飞赴上海,与“联总”“行总”于 22日达成了堵口须在9月开始,11月以前筹赈济款 150亿元(法币)交解放区使用,中共方面派伍云甫为驻“行总”代表等内容的《上海协议》。《上海协议》达成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及“联总”的代表又分别在山东省张秋、河北省邯郸举行了会谈。经一系列斗争,共产党和沿黄广大人民在黄河归故问题上赢得了舆论支持。
《上海协议》墨迹未干,国民党军队便于8月开始向冀鲁豫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蒋军所至,抢掠和破坏解放区原有的治河物资器材,对治河机关、民工进行狂轰滥炸,迫使解放区复堤工程于8月15日全部停顿。12月27日,国民党当局以合龙工程技术需要为借口,将部分黄水归入故道。28日后蒋军不断派飞机轰炸黄河北岸堤坝、险工、船工、料工等,炸毁了范县、寿张、张秋、东阿等段的河堤,有几处出现了破堤危险。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当局在黄河堤坝有120余里未修复、险工37处未完成之际,下令花园口堵口工程合龙,将黄水全部放入故道。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濮县、范县等10县滩区,被淹没村庄237个,淹没耕地 27万余亩。
在此严峻情况下,范县、寿张、濮县等沿河各县广大群众为图自救,紧急动员2万民工,不顾飞机轰炸扫射,对部分河堤进行了抢修。3月21日冀鲁豫行署发布训令,要求把治黄作为沿河地区的中心工作去抓。5月3日,冀鲁豫行署两次号召全区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修堤自救。聊城解放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立即动员组织全区人民,自5月15日起掀起了第二次复堤高潮。冀鲁豫第六专区的茌平、博平、东阿、筑先、河西、齐禹等县7万余翻身农民,自6月15日起,昼夜抢修陶城铺至齐禹临黄大堤,及自王厅至齐禹金堤,长达 300余里。冀南第一专区的清平、武训、冠县、莘县、元朝等县3万民工,携带工具,从数百里外星夜赶至黄河北岸,修复濮阳柳下屯至张秋陶城铺250余里长的金堤。阳谷县本来决定动员1.6万人,实际上堤者达3万余人。在复堤中上有蒋机扫射,隔河有蒋军大炮轰击。7月2日,张秋4000余民工抢修颜营至陶城铺险工时,突有来自东北方向的美制蒋机3架,投弹17枚,并以机枪扫射前后达2小时,死伤堤工3人,在河堤种地的2个农民,亦遭惨死。修堤民工悲愤填膺,仍冒死抢修。在复堤中各县、区展开了劳动竞赛。各修堤处都建立了黑板报、广播台,好人好事随时予以表扬。预定每人每天做土工2方,实际大多做4方半。筑先县七区劳动模范高树资、高长城、武风和等3人,每人每天挖土 14.27方,被誉为“挖土大王”。冠县八区区长杨愚忱带领全区民工完成任务出色,获得治黄委员会颁发的写有“中流砥柱”的奖旗一面。阳谷县20天的计划12天即告完成。寿张动员妇女给堤工做饭,结果 3000名妇女上堤与男子比赛修堤。范县妇女为配合修堤纷纷成立模范班参加生产,并写信给前方修堤的人说:“我们已学会了拔苗,没有放松查田,还要组织慰问队到堤上慰问,并参加修堤工作。”前方群众接到村里来信,工作更加起劲,一般工作 12 至 14 小时。各县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献石、献粮、献土方、献料运动。筑先县三区献土2万方,省米34万斤,受到行署表扬。冀鲁豫第六专区仅据1947年的不完全统计,献石献砖就达66万多立方米。
至7月23日,聊城解放区军民胜利完成了西起濮县东至齐禹的500多里的北岸临黄大堤的复堤任务。大堤普遍加高4尺,加厚6尺,并整修了金堤和险工。7 月底,当第一次洪水到来时,解放区大堤安然无恙,经受住了考验。至此,所谓“40万大军”匍伏在人民的脚下,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罪恶阴谋。
三
1947年春黄河归故后,为防止国民党武装、特务人员及还乡团等越河进行侵扰破坏,保护解放区的安全,根据上级指示,聊城解放区各县于3月以后陆续开始建立河防团。河防团在各专区武装部领导之下,团部以各县武装部为主组成,团下属营以区为单位组成,连的组织由抽调的比较好的村干组成。县长兼团长,县委书记兼政委,县武装部长(之前为武委会主任)兼副团长或副政委。团部下设政工室、参谋处、供给股。团一般下辖3个营,营下辖3个连。河防团为民兵武装,但在1947年9月,因斗争形势紧张,为统一领导,各县一律改为人民解放军河防团,直至是年12 月份。
河防团实行严格的教育训练。冀鲁豫第六专区各县河防团自1947年春至1948年共进行了3期。教育主要是进行三大技术(投弹、射击、刺杀)、进攻、防御、哨兵职责、基本知识、管理教育、军事条令、陆军礼节、工事构筑、紧急集合、阅兵分列式、防空演习等教育。政治教育根据形势、任务先后进行了阶级教育,挖苦根,提高觉悟,奠定守河信心;结合土地改革,贯彻复查政策,划分阶级,整理组织,分清敌我;围绕参军运动,反复进行阶级教育和开展立功运动。通过严格的军事政治教育,河防团广大民兵的军事技能和阶级觉悟得到了迅速提高,涌现了杀敌英雄车长兴,水上侦察英雄刘学禹等英雄模范人物。
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土杂武装配合军事上的进攻,频繁派出化装后的小股武装,窜入内地解放区,或抓夫、抢粮、派款;或暗杀革命干部、积极分子;或破坏堤防、烧毁船只等。土改时外逃的地主也时常组成还乡团,返回聊城解放区进行反攻倒算活动。如1947年10月8日清晨,伪东阿县保安大队和王吉祥为队长的伪警察局侦缉队在黄洪泽为首的还乡团配合下,乘浓雾从鱼山偷渡黄河,直扑周庄船厂,烧毁船只多条,俘去周庄农会会长周脉振、民兵队长刘景阳,包围了鱼山村,俘去区妇联干部孙秀珍,并在对其实施酷刑后惨杀。据孙口渡口附近的杨集、张庄、于楼等6个村的统计,被抓去群众367名,其中有妇女几十人。为了打击他们的破坏活动,聊城解放区沿河各县河防团,在长达 500里的河防线上,经常有6000余民兵固守,统一指挥,分段负责,互相支援。河防线上挖有交通沟、盖沟和单人掩体。每里设一个班,重点地段如孙口、十里井、鱼山、李桥等地段设团部或营部,与敌人隔河相峙。河防团开展斗争的主要方式是:(一)阻击渡河进犯的小股武装。如 1947年国民党第五十五师尖兵排两只小船,在炮火掩护下,由孙口强渡,被河防民兵击翻,22人被打死或淹死。(二)封锁黄河,盘查行人。1947年仅寿张一县即查获派遣特务62名,逃亡地主108名,国民党军队逃兵2182名,以及大批银元、法币、货物。(三)渡河主动出击。在民兵营内组织武工队(以民兵营为常备力量,武工队为进攻力量)。武工队一般40至50人,正职由区长、区书记兼,另设副队长、副政委各1名,下编4个班,其中3个步枪班,1个爆破班,每队配备机枪1挺。武工队采取主动出击,先发制人。1947年冀鲁豫第六专区各河防团在坚守黄河和渡河主动出击斗争中,毙俘国民党军队、土杂武装及还乡团人员804人,伤615人。1948年又配合主力部队作战208次,单独作战 1210 次,毙俘其 842 人,伤914人。
河防团除严守河防外,还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陈粟大军往返黄河南北做了大量工作,仅1947年春冀鲁豫第六专区1个河防团就为刘邓大军准备渡河船只150只,为大军胜利渡河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内容主要摘自《鲁西北革命史》,略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