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寿张县政府办公室里看文件,忽然接到冀鲁豫军区黄河司令部(简称“黄司”)的一个紧急通知:让我马上到“黄司”去一趟。
接到通知后,我就立即带上警卫员出发了。“黄司”当时设在孙口,在寿张县城的东南方向,距县城仅十五华里,骑自行车只用半个小时就到了。刚刚登上黄河大堤,我就看见了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犹如一条咆啸着的“黄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鳞光波影,打着一个又一个的旋涡儿向东北方向一泻而去。此时的水面少说也有二里多宽,平日黄河的脾气,已经暴躁得够惊人的了,更何况现在是被人们称做“桃花汛”的汛期呢?看到这汹涌奔腾的黄河水,跟在我身后的警卫员禁不住说了一句:“哎哟!乖乖,这黄河水比前两天又涨了得有二尺多!”
当我刚走上黄司门前的高台阶时,政委郭英和司令员曾宪辉同志便都笑着迎了出来,走进屋里,我就急切地询问有什么任务。
曾司令员笑咪咪地用他那不太好懂的南方话说道:“谢县长,你可是好打硬仗的,这回又有你的硬仗打的喽!”
“什么硬仗,你们就说吧。只要是我们地方上能够办到的,我们决不含糊!”
这时,郭英同志压低了声音对我说:“这回可是大好消息!党中央已经决定:我们人民解放军要进军江南,解放全中国了!党中央提出的口号是: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都已开始做南下准备,军区首长指示,让我们共同负责,完成保证我东北野战军顺利渡过黄河的任务!”
“嘿!这可太好了!”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我连忙问郭英同志:“那你快说说我们的具体任务吧!”
“军区首长指示,要用搭浮桥的办法来完成这次大军渡河的任务!”
“什么?在黄河上搭浮桥?”听到这里,我有些吃惊地问道,郭英同志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说:“对!就是要在这波涛汹涌的黄河上,用我们的双手搭起自古以来的第一座浮桥!为大军南下开辟出一条通路来!”
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在黄河上搭浮桥这几乎是不敢让人相信的事情,我沉思起来。
郭英同志见我没有说话,他禁不住又扳着手指头向我述说起来:“在黄河上搭浮桥一定会有很多困难的,更何况是在眼下这种汛期呢,这一点军区首长也早已考虑到了。但是,我们这次所以要搭浮桥,其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这次过河时间较紧,军区首长指示,自部队到达之日起,要我们保证在十五天左右,将大军主力部队全部送过河去。第二,这次过河部队集中在我们这一个渡口的就有几十万人,并且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了,今天我们也有了汽车、大炮等重型武器,因此,要想完成这次渡河任务必须搭浮桥才行!”
听到这里,我点了点头,并坚定地说:“只要是为支援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我们保证全力以赴,需要什么,我们就筹集什么,坚决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一切任务!”随后,郭英和曾宪辉同志又具体向我布置了所要筹集的船只、木板、木桩、绳索、铁丝、秫秸等器材物资的需用量,以及筹集这些东西所限定的时间,我就急忙返回县里。
回到县里的当天下午,我立即召开了县政府有关科和战勤指挥部有关人员、各区区长、各兵站(负责管理筹集粮草、供应部队吃住的机构)站长等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向他们具体传达了上级的指示精神,一一布置了各自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我和战勤指挥部的张程久等同志,协同各区做好筹集船只、搭桥物料的工作;县政府财科科长孙镜清、粮科科长王守安和兵站的赵纪刚等同志,专门负责大军的吃、喝、住等问题。分好工后,当天晚上县里的同志就都分头下去了。
寿张县是我们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的人民群众有着极其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也有着十分自觉的支前传统。抗战时期,这里的群众和我们一起浴血奋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了我们的后方根据地,每次出担架、派民工,群众都是抢着去,1947年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进军大别山时,给部队送弹药、抬伤员,一直跟随部队打到大别山。1948年我军解放济南时,仅寿张一个县在战斗中被敌人打坏和由于道路难走损坏的大车就有一百多辆;几次大参军,寿张的群众总是把自己最优秀的儿女送到我们的部队中去,他们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献出了他们所能献出的一切。
有这样的群众作基础,我们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不难克服的。这一次群众听说解放军要横渡黄河,解放全中国了,人人兴奋得不得了。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没用我们干部动员,就有很多人主动送来一些东西,有的甚至连名也不留,找到干部放下东西就走。他们说:“为支前,打老蒋,咱什么时候也没落过后,这回咱更得跑在头里。搭浮桥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就是要我们的命也给!”就在我们发动筹集工作的当晚,八十万斤搭桥用的秫秸便全部凑齐,并都送到县里的三个兵站。第二天一大早,计划五天完成的筹集四十万斤小米的任务也已全部完成。那天晚上,我们整个寿张县境内一片灯笼火把,到处人声鼎沸,全县上下里里外外,男女老少,全都出动了,当时出现的那种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为了支援大军渡河搭桥,有的群众卸下了自己家中的门板,有的拆掉自己房上的檩条,有的刨下了自己宅院里长势正旺的树木,有的揭下自己家里的炕席,沿黄几个区的群众,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大船都集中起来,人们带着船只浩浩荡荡来到孙口黄河司令部报到。不到五天的时间,我们就完成了原先计划十天完成的任务。接连几天,我们的几个兵站和各区器材集结处都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各区的主要道路上,前来送器材物资的人们,车推肩抬,来往穿梭,络绎不绝,组织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各种器材,各种物资,很快就被运送集结到孙口黄河司令部的料场上。除此之外,我们县还专门抽派了几百名水性好、有技术的民工,拨给黄河司令部,由黄河司令部在搭桥时统一指挥、调用。
搭浮桥的工作,在黄河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很快就开始了。此时,时令虽说已交仲春,但是黄河上的气候仍然有些寒冷,尤其是夜晚在空旷的河床上,北风顺着奔流的河面吹来,穿着棉衣站在岸上依然会感到寒气逼人。为了保证浮桥的质量,搭桥的战士和民工们不得不跳入凉冰冰的黄水中去打桩、系绳,时间稍微一长,手脚就会冻的麻木。为了御寒,打桩的战士和民工喝上几口老烧酒,活动活动僵硬的手脚,就又跳进滚滚的黄河水中,喊着高昂的号子大干起来。
经过十几天的连续奋战,一座既坚固又大方,既美观又安全的黄河浮桥终于搭成了。这座“一”字型的大桥,共用了一百八十余只五六丈长的大船连接成,载货量最小的也在五万斤以上。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二十万到二十五万斤之间的特大船。船与船之间都是用大扒钉钉上木板、檩条,再用铁丝、大缆绳捆绑连接起来的,并且每个船都下了锚,在木板上铺了十层秫秸找平各船之间的参差,秫秸上边又铺了一层土,整个桥体用数道大缆绳、铁丝、木桩等连接成一个十分坚固的整体。这座浮桥犹如一条平坦的大道,从黄河的北岸,直铺到河南岸。桥搭好以后,黄河司令部的郭英、曾宪辉和我们县里的几个同志,一同踏上浮桥,检验大桥的质量。此时船下虽说是波涛汹涌,浪大流急,可我们走在桥上如履平地。检验结果大家十分满意,桀骜不驯的黄河终于被我们征服了,汹涌奔腾的黄河天险终于变成了我们走向胜利的通途。
在浮桥的两头,我们还用柏枝芦席扎成了两座大牌坊,从远处望去两座牌坊犹如两座威严的“龙门”,而我们的浮桥则好象是一条硕大无比的黄河大鲤鱼,一头昂首,一头翘尾,十分神气地“跳跃”在“龙门”之间。在牌坊的上端并排挂上了毛主席、朱老总的画像,贴上了许多欢送大军南下的大字标语,在浮桥的南头、北头和中间搭起了三座大戏台,并且组织了当地群众文艺团体,届时前来慰问演出。
浮桥搭好后的两三天,南下大军的先头部队——四野的一个军就开过来了。精神抖擞的解放军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顺着平坦的聊(城)菏(泽)公路,从北往南,一路歌声开过来。当部队一进入我们寿张县境,北起四棚(当时寿张县的最北端)南到孙口(当时寿张县的最南端)三十余华里的公路两旁自动站满了欢送部队南下的群众。沿途我们设置了很多茶水站,而更多的茶水站却是群众自己主动摆设的。各村的学生还组成了各种形式的宣传队,做宣传鼓动工作。战士们走着,许多水碗都向他们递过去,战士们推辞不过就只好边走边喝,许多小学生还专门跟在战士们的身后等着接碗。用当时群众的话说:“哪怕是让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喝上一口水,也算是尽了我们的一点心意呀!”
当晚,我们在寿张县政府接待了军部的一行人,由县政府出面举行了一个欢迎会。会上,我和率队前来的黄军长(记不清黄军长叫什么名字了)讲了话,会后,县政府设便宴招待了黄军长他们。饭后,黄军长为了表示对地方的谢意,还送给了我两支新枪:一支是加拿大式冲锋枪,一支是满带烤蓝的加拿大式手枪。另外,还送给县政府警卫班五六支新步枪和一百发子弹。黄军长风趣地对我说:“这些新枪都是我们最近才从平津战场上缴获的,这可多亏了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你们收下做个纪念吧!”
翌日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部队就集合出发了,我随着军部一同来到孙口,为黄军长他们送行。离浮桥老远就看见了路两旁齐刷刷地摆满了两大溜水缸,还有很多群众自动拿着干粮、鸡蛋往战士们的怀里揣。桥北头的空地上,南面秧歌队打得鼓声震天,北面高跷队舞得上下翻飞。浮桥两头和中间三台大戏同时开演,在浮桥走道两边的船头上还有一些说大鼓书的,说快板的,部队的文艺宣传队也和这些民间艺人一起用各种方式做着宣传鼓动工作。这些敲鼓声、快板声、弦乐声同群众送行的口号声、欢歌笑语声共同交织在一起,那情景真比过年还要热闹。
过了几天,解放军的特种兵部队也开上来了。一辆辆的卡车,拉着满满的弹药,接连从浮桥上通过,四匹骡子拖着的各种炮车,也都蹄声“得得”地从桥上走过,当地群众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汽车、大炮,就连周围几十里以外的人也都纷纷跑来看热闹。可就在这时,黄水突然增大,过河部队和群众,都开始为浮桥的安全担心了,谁知这时却出现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在河中间出现了一块“鸡心滩”(鸡心滩是因搭上浮桥,水中大量泥沙受阻,淤积而成)。“鸡心滩”把浮桥的中间部分给稳稳地“驮”住了,就像突然从地下“长”来的一个大桥墩一样,这样一来,浮桥反而更坚固了。群众看到这种情景以后都说:“毛主席真有福,咱们解放军命真大,连老黄龙这回都‘显灵’了,咱们大军哪能不打胜仗呢!”
南下部队的几十万大军,从孙口浮桥上浩浩荡荡地过了十几天,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渡河任务。一队队精神振奋、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排着整齐的四路纵队,迈着坚实有力的步子,踩着我们亲手搭起来的浮桥,安全过了黄河,踏上了进军江南的战斗征途。
摘自《光岳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