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冠县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1941年3月以后,日军连续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摧垮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伪、顽杂牌部队又积极配合日寇对根据地进犯,致使四处碉堡据点林立,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摧残破坏。1942年春,冠县又遭受严重旱灾和蝗灾。1943年春,灾荒发展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成千上万的百姓被饿死,而地主豪绅家中却囤积着大量的粮食。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冠县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不破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以“同舟共济”为口号,领导群众开展了一场向地主豪绅借粮的群众运动。
为了打开借粮的局面,冠县党组织在根据地内对地主豪绅进行了分类排队,宣传动员,确定先说服开明一些的带头借粮,带动中间的,最后迫使其他顽固分子走开明士绅的道路。为了让地主士绅更容易接受,党组织还提出了“借余粮,度灾荒”和“借粮保还”的口号。
1943年3月初的一天,根据县委的指示,五区区长陈书堂和于龙同志开展借粮活动。他们首先到了大地主韩学信家,寒暄过后,两人说明来意,韩学信起初面露难色,他们便做起工作:“目前灾荒严重,饿殍载道,穷苦乡亲生命不保,士绅富户家有余粮,应供出一些粮食救济乡亲。政府信任你,希望能带个头。”韩学信稍加思索,随即表示:“乡亲有难,政府信任,我决不袖手旁观,愿出两千斤谷子帮乡亲们度荒。”在全村群众会上,于龙和陈书堂对韩学信带头借粮的行为给予了当场表扬。于是,其他地主士绅也效仿他的样子,报了借粮数字,仅一个群众会就借出粮食万余斤。桑阿镇的老中医、开明士绅刘世洪,经党组织做工作,以他自己的威望积极动员其他富户借粮,并带头借出3500斤粮食。在他的带动下,桑阿镇一带的地主士绅借出了4万多斤粮食。
1943年秋,时任冠县四区区长的张鉴古同志在地委受训结束后,即按照周持衡专员的安排去敌占区征集粮食,以减轻根据地机关、部队和群众缺粮的困难。当晚,张鉴古和张荣廷同志带领近20名游击队员和工作人员,个个腰插短枪,向堂邑县城南敌占区奔去。堂邑县城周围及城南一带,日伪军设有多处据点,到那里征粮非常困难。临行前,大家一起研究了行动方案,通过张鉴古同志上师范时的老师李尧卿作为突破口,以打开敌占区征粮工作的局面。李尧卿是堂邑县城南周水坑村(现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周水坑村)人,张鉴古同志上学读书时任班长,与他接触较多。他是一位大绅士,同县城里日军很熟,在城南一带地主士绅中也有名气。为了安全,他们研究了行进路线,采取分散前进而后集中的办法。路上尽量缩小行动目标,避免同敌人发生冲突,以减少麻烦。
途中,他们巧妙通过了贾镇和温集(现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温集村)一带的敌伪据点,冲破了敌人的封锁,于午夜12点左右来到了李尧卿家院外。李家墙高院深,朱门紧闭,张鉴古等人采用搭人梯的方式进入院中。50多岁的李尧卿被张鉴古喊醒后,吃惊地开了屋门。张鉴古没有首先说明来意,而是说:“按老师的教诲,学生履行爱国职责,如今当了八路军。”李尧卿神色有些紧张,连说:“很好,很好。”张鉴古又说:“这几年天灾,我们大部队急需一部分粮食。上级对你深为了解,知道你是我的老师,且又通晓抗日救国大义,所以让我来找老师帮助解决。”李尧卿沉默了一下,说:“粮食,我家虽然不多,但也不会让你白来。”张鉴古接着说:“现在国难当头,学生干的是抗日工作,没给老师丢脸。因此政府考虑你我师生之谊,这次来不是要你出粮食,而是请你出头帮助政府召集城南一带的保长们开个会,催一下这一带的抗日公粮。”李尧卿见此情形,放松了许多,忙说:“那好,那好。老朽虽已落伍,但还深明抗日救国之理。现有报效之机,乃是求之不得。放心吧,这件事就由我和我的儿子两个人来办。”张鉴古同志弦外有音地说:“很好,事成之后,学生一定代表政府再来面谢。”当即,他们商定了开会的时间、地点、人员、任务等具体事宜。
堂邑城南的保长和地主们,平时都认为李尧卿见多识广,事事照他的脚步走。一个星期后,在李尧卿的召集下,30多个保长和一部分重点人物由李尧卿的儿子分三路通知,全部来到地处接敌区的毛庄。会上,张鉴古同志向到会的人讲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党的统战政策,要求他们“人在曹营心在汉”,多为抗日出力。之后,李尧卿同各个保长逐个落实了征集数目。最后,张鉴古等同志又同李尧卿等商量了如何应付敌人,安全地把粮食运出敌占区等事宜。十几天后,在李尧卿和一些保长的努力下,把征集到的30多万斤公粮全部运到了根据地。
张鉴古同志到敌占区征粮的做法,很快得到推广,共征集了上百万斤粮食。按照这种原则和方法,申象震同志在冠县城北一带(原永智县四区)的野庄、义村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在全区大多数村庄推广,共借出了10万多斤粮食。
这些粮食的征集对缓解根据地机关、部队和受灾严重地区群众的吃饭问题及生产恢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党组织把从地方士绅那里借出的粮食,按照“缺粮多的多分,缺粮少的少分,勉强挺过去的就不分”原则进行分配,并优先照顾军烈属和鳏寡孤独的老人。群众领到救命的粮食,眼中都流出激动的泪水。
这一时期冠县党组织借粮斗争的胜利,解决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暂时生活困难,减轻了天灾人祸的危害,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关系。
(宣传教育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