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宣传教育 > 红色故事 > 正文

曾广福创办互助组

发布时间:2024/2/29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浏览次数:2840

杨巨源

1943年,鲁西一带大旱,曾广福响应抗日政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团结自救,战胜灾荒”的号召,办起了鲁西第一个互助组。互助组增强了农民的抗灾能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曾广福也在领导农民发展生产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先后成为县、省和全国劳动模范。

组织起来度难关

曾广福是南峰县董杜庄村(后属朝城县,今属莘县)人,生于1914年,因家庭贫困,17岁便开始给人家扛长活、打短工。1942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来到董杜庄,建立了抗日政权,曾广福也回家参加了农会,并当上了农会会长。董杜庄一带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较少受到敌人袭扰,农会的主要任务便是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增资增佃斗争。

1943年,鲁西一带遭受了特大旱灾,一春无雨,小麦颗粒不收;秋季仍是大旱,收成寥寥无几。穷人无法度日,纷纷外出逃荒。为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抗日政府号召大家“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团结自救,战胜灾荒”。区干部知道曾广福人品端正,吃苦耐劳,又最听上级的话,便找他谈话,让他带头。曾广福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他找到二弟曾广明和生活困难又缺劳力的韩连成、韩来臣,对他们说:“上级叫咱团结自救度灾荒,我看这是个好办法。逃荒逃荒,越逃越荒。如果咱四家合在一起种地,人多了,牲口也多了,困难就少了。把地种好,多打粮食,比到外边要饭吃强百倍。”四人一拍即合,当下决定合起来干活,名字就叫“互助组”。

4户共有13口人,14亩地,大小牛各1头。种麦季节,他们互助只用了6天,就把12亩地犁耙好种上了小麦。村里其他贫困户见这法子挺好,也三户合伙、四户搭帮地种起小麦来。

种完麦子,贫困户的吃饭仍是问题,不少人纷纷外出谋生路,一个个互助组自然解散。曾广福为此苦思苦想了几天,有一天,他忽然把本组的户主召集在一起,说出了一个办法:“农活没了,我看咱就干木工活。我当过木匠,咱四家凑钱买几件工具,弄点木料,开个木工铺,我掌尺,你们跟着学,赚了钱咱四家平分,赔了都算我的!”其他三人也觉得兵荒马乱的外出逃荒不容易,倒不如在家想法挣点钱省心。加之曾广福忠厚实在,大家都信得过,便一致表示同意,只是更改了一条:赚了钱四家分,赔了钱四家摊。为了免生争议,曾广福又立了三条规矩:一是四户各出一名壮劳力,按出工天数记工;二是赚了钱按工分配;三是刨花及不成材的杂木四户均分。

开始时做一些民用的门窗、家具,后来给鲁西北军分区的一个地下兵工厂做手榴弹箱。这活既能挣钱又能为抗日出力,大家干得很认真,每次接到任务都是立即赶做,用最好的木料,精心加工,保证按时送到指定地点。

他们这样干了一冬天,到年底一算账,净赚3400元(解放区流通的边币)。由于所做的手榴弹箱质量好,交货及时,军分区又奖励了600元。他们把这些钱留下1500元作周转金,其余的按工分配。四户人家谁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大人孩子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曾广福是技工,又是师傅,出力最大,本该多分,可他总是想办法让自己少分。分到手之后,看村里哪些人家最困难,这家三十,那家二十,又散发出去不少。刨花和下脚木料也是分成四堆,一家一堆,这下又解决了烧柴问题。曾广福应得的碎木很少往自家运,大都送给了村里缺柴烧的贫困人家。

木工铺挣了钱,这四家连带着其他一些贫困户都顺利地度过了灾荒。家里用不了的钱,他们又用来买了豆饼、大粪干作为肥料上到麦地里。第二年,互助组的麦子平均亩产80斤,比一般户高出30斤,割出的麦秸都给了有牛的户。县里和区里都表扬了他们,边区的报上还报道了他们办互助组的经验。

没有灾荒也互助

灾荒度过了,还要不要继续互助?曾广福与其他三家一合计,态度很一致:合起伙来能取长补短,互相帮衬,能多打粮,多挣钱。有灾荒要互助,没有灾荒也要互助,互助组要一直办下去。这年收麦后,曾广林和曾广兴也要求加入曾广福的互助组。互助组扩大了,还得立新规矩。曾广福经过与各户商议,又定了4条:一是全组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干木工,常年搞合作互助;二是全组统一安排农活,互相帮忙,按天记工,一个工一斤粮,夏麦秋豆,均在收打后算清;三是干木工还是每户出一名男劳力,按出工天数分利,下脚料6户平分;四是牛归户主养,干活时各户按地亩数对草料,临时没有的可欠着。有牛的户可以用牛顶工,大牛干一天顶一个半工,小牛一天一个工。规矩定下了,大家都照着办,没出过任何争执。这年秋后一算,互助组的秋粮平均亩产90斤,比一般户高出30斤。年底木工铺结算,每户又分得纯利180多元,还有一大堆碎木刨花。

1945年收麦后,村里最穷的韩富贵要求加入互助组,曾广福又答应了。这样,互助组就有了7户,32口人。组里又添了一头牛,一盘耙,一张犁,条件越来越好。1945年年底一算账,互助组两季粮食平均亩产180斤,比一般户高出60斤,木工铺盈利每户分得150元,这7户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他户看到互助组能多收入,再加上曾广福的宣传发动,董杜庄又成立了3个互助组。4个互助组在曾广福的带领下开展生产竞赛,看哪个组干活细,庄稼好,产量高。互助组暗暗较劲,谁也不肯落后。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董杜庄从邻村分得300亩地。就在这一年,32岁的曾广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村里又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全村6个互助组,互帮互学,互相赶超。这一年,各组粮食都喜获丰收,仍然数曾广福这个组平均亩产量最高。

生产要有带头人

1946年,董杜庄又遭遇严重春旱。那时种地,完全是靠天等雨。雨季不到,河里常年没水。地里根本没井,农民也没有浇地的习惯,只有种菜园的在村边上打眼井,也是吃水浇园两用;遇上天旱水少,则只供饮水不浇园。在大旱的情况下,县、区政府号召农民浇水保苗。但水从哪里来?

曾广福是个不信邪的人,他想:村里的井能打出水,地里挖井也一定可以出水。他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就不信挖个土井子比八路军打日本鬼子、汉奸、国民党还难!龙王不下雨,我戳他的眼让他淌泪!”与其看着麦苗旱死,不如拼一下搞个打井试验。别人的地不能打,他在自家地里选址开挖。

他先挖了一个七八尺深的长方形土坑,然后从坑的一头向下挖圆井,将圆井的土存在长坑的另一头,满了再一锨一锨地往外倒。第二天一早,铁锨终于穿过流沙层,见到了胶泥底,并先后出现了几个小泉眼。土井挖成功了。

有了土井,曾广福立即安上辘轳,提水浇地,一天能浇半亩多。水浇过的麦苗很快返青,没浇过的大都干黄一片。其他群众一见土井浇地这么好,纷纷动手效仿,组织互助组打井,人多力量大,加上又有了曾广福的经验,进展很快。曾广福每天从这个井跑到那个井,不但对大家进行指导,还亲自下井帮着挖。大家越挖越有劲,仅曾广福互助组一个春天就挖了14眼土井。

有了土井,抗旱就有了办法,收成自然会大大提高。这一年曾广福互助组麦秋两季的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208斤,几乎比过去的好年景高出一倍。

曾广福互助组打井抗旱夺丰收的事很快传遍了冀鲁豫交界处的县、乡、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1949年,曾广福继当上县劳动模范后又被选为平原省劳动模范,省委奖给他一块写有“社会榜样”四个大字的木匾。10月,曾广福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登上了观礼台。1950年,董杜庄的互助组发展到14个,共8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这年秋天,曾广福出席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成为全国劳动模范。1951年,曾广福互助组粮食亩产达到227斤,被评为全县模范互助组。是年冬,曾广福的互助组转成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宣传教育科)


上一条信息: 在敌人眼皮底下借粮
下一条信息: 一块青砖刻下的“墓碑”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