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司令部(以下简称黄司),1946年11月筹建,1947年3月正式成立,1949年10月撤销。黄司成立的三年,也是我军在黄河防线上与蒋介石方作激烈斗争的三年。黄司成立不久,就引起蒋介石的高度重视,蒋介石把黄司当成了心腹之患。黄司在这三年中,对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挺进中原、冀鲁豫军区部队来往渡河转战苏鲁豫、四野渡河南下起到了重要作用,支援了解放开封、济南、淮海战役,在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铸就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大举南进,蒋介石下令扒开了郑州北黄河南岸花园口黄河大堤,但是这一举措不但没能阻止日军的南进,反而使黄河水吞没了豫、皖、苏三省大片土地,1000多万人受灾,约90万人死亡,造成了黄河空前大改道。
1946年初,抗日战争已经结束,蒋介石提出让“黄(河)水归回故道”。当时冀鲁豫区党委根据中央关于“归回故道,对我来说利弊各半,对人民有益,同意归回故道,成立黄河故道管理组织,与美蒋谈判”等指示精神于1946年2月成立了冀鲁豫区黄委会,王化云为主任,我方代表段君毅等和蒋方代表、美方代表于1946年2月、4月、6月先后在开封、南京、菏泽进行了谈判,这期间周总理也亲自赴南京向美蒋提出了要求。经过谈判达成了“先复堤,后堵口”的协议。因黄河扒口已近9年,黄河堤坝被破坏,不少群众在河道内安家落户,要先把堤坝修复好,迁出河道内居住的群众,然后才能堵口放水。由于复堤修坝迁移群众须要美蒋付出相当代价,美国救济总署亲自派人上自花园口,下至入海口,进行了实地视察。
1946年6月以后,冀鲁豫区党委根据“协议”,在沿河各专署和县建立修防处、段和船管股,还建立造船厂。修防段领导船管股,修造船只,或收买民船,以便黄水到来之后运送修堤筑坝物料和日常摆渡。1946年11月,冀鲁豫区党委抽郭英(冀鲁豫区党委抗联主任)筹建黄河河防指挥部,任郭英为政委,任濮县武委会主任刘茂斋为副司令员。1947年2月,任命王化云兼黄河河防指挥部司令员,黄委会派了一个同志到黄河河防指挥部代理行政科科长,还有一名负责总务的同志,领导和工作人员约5人。各县也先后成立了县黄河河防指挥部,统一指挥各县的黄河河防和黄河的修防,各县黄河指挥部下先后成立了民防团、民防营,负责全县境内的河防工作。当时黄河指挥部是地方性质,由当地党政领导,设在寿张县常刘村。
1947年3月,美蒋为配合其军事进攻,仗着郑州控制在手,迫不及待地撕毁三方“协议”,强行堵复了花园口。3月15日正式合拢,使黄水迅速归回故道,妄图把黄河作为天险,阻止我军南下。黄河因害河而驰名,沿河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两岸人民有着长期与黄河水搏斗的经验,且两岸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欺压剥削、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行为怀有深仇大恨,在组织的号召下,黄河中下游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保卫黄河、保证军渡的行动。蒋介石妄想把黄河作为天险的阴谋终究没有得逞。
1947年3月下旬,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从七纵队(1946年下半年由原一纵队和原七纵队合并)留下的一批准备建立“河南军区”的干部中抽出一部分师、团、营、连、排级干部成立“黄河司令部”。第一批约20名干部被抽出后,原七纵队政治部一位负责同志在动员时说:“原计划一纵队和七纵队合并后,我们七纵队留下的一批干部准备建立河南军区,现在形势有新的变化,美蒋撕毁三方‘协议’强行堵口放水,现决定不建立河南军区了,成立黄河司令部,在黄河线上与美蒋作斗争,黄河司令部相当于军分区建制,归军区领导,由军区供给,军区决定曾宪辉(原七纵队民运部长)担任司令员,黄河司令部的任务军区已告诉了曾司令。”第二天,曾司令就分别告诉被抽出的同志:“军区决定成立黄河司令部,让我担任司令,地点就在寿张县常刘村,明天咱们就动身前往,以后军区还要陆续派干部去。”从此黄河河防指挥部就改为黄河司令部,黄河司令部正式成立了。我因随军医院慰问病号,未能第一批到达,我回来后,原七纵队一位组织部负责同志给我谈话说:“黄河司令部设立科,你到黄河司令部担任政工科副科长,可立即前往。我与另外两位同志4月初到达常刘。”
曾司令到常刘后,由于黄河司令部成了军队性质,王化云不再兼任司令员,黄委会派到黄河河防指挥部的一名干部也被抽回。由于黄河司令部需要地方党政的支持和协助,和地方关系密切,需要一批熟悉当地情况的地方干部,所以郭英和刘茂斋仍留任政委、副司令员。黄河司令部既不管黄河修防,又不领导各县的黄河河防指挥部和各县境内的河防(包括各县的民防团、河防营等)。各县黄河修防段领导的船管股,改由黄河司令部领导,特别是建船只、扩大水兵仍需依靠县里解决。黄河司令部的任务就是管理船只、控制渡口、确保军渡,防止小股敌人从渡口过河破坏船只。
1947年4月,全区大扩军,一天曾司令告诉我:“军区让我们成立一个武装营(也叫直属营或独立营),拨给我们450名新兵,东阿县300名,梁山县150名,你到东阿县,高光远到梁山,把新兵带回。”我们把新兵带回后,编了3个连、1个特务排(包括侦察、通讯等3个班),还有一个重机排,从各科和军区陆续派来的有战斗经验的干部中抽出了近30名连排级干部担任连排长和指导员。对新兵及时发了军装和武器,每连配备2至3挺轻机枪和掷弹筒,重机排配备3挺重机枪和一门迫击炮。经过1个多月的集中整训,大大提高了全营的政治军事素质。武装营的任务,是哪个大队(当时还是船管股)渡口吃紧就到哪里支援,防止小股敌人渡河骚扰和破坏船只,维护渡口的安全,也可出击敌人。为了加快建造大船的速度,将原来黄委直接领导的寿张陈楼造船厂,改由黄河司令部和黄委会双重领导,该船厂有干部近20名。由于军区对黄河司令部非常重视,陆续给调配干部,加上地方党政的大力支持,黄河司令部从3月份成立到5月中旬,组织机构已基本健全。这时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是:
司 令 员:曾宪辉
副 司 令 员:刘茂斋
政 委:郭 英
参 谋 长:梁仁魁(军队干部)
副 参 谋 长:谭光汉(长征干部)
军事科副科长:张 杰(原七纵队参谋)
政工科副科长:王镇山(原七纵队政治部政治协理员)
船 管 股 长:武鸣岚
总 务 科 长:刘 涛
供 给 科 长:王耀先
武装营营长:张 杰(兼)
教 导 员:王镇山(兼)
造船厂厂长:李廷君
5月底,军区组织部派人到黄河司令部告诉曾司令说:“军区决定黄河司令部各科一律改为股,科长一律改为股长,成立政治处,政治处下设组织股、宣传股,组织股长由王镇山担任,宣传股长由李肖新担任,王庆忠仍任特派员。”曾宪辉司令员当即告诉了大家。6月初军区派李兴程(长征干部)任政治处副主任(1948车八九月间军区派朱品文任政治处主任,李兴程被调走)。
根据王镇山同志回忆撰写;原文摘自《一切为了前线》,略有改动。
(研究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