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茌平县杜郎口镇南陈村,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陈遗址原为高岗,由于农业生产年年平整土地,改变了原来面貌,遗址被夷为平地。遗址表面为灰土,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60米,面积约78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5米—3.2米,延续时间较长,从龙山一直延续至汉代,其中以龙山文化最为典型。南陈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发现,1980年秋,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图书馆联合进行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精品,从龙山文化延至汉代,主要有石斧、石刀、骨凿、角锥、蚌镰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居多,其次为泥质黑陶、灰陶,有少量红、褐陶,蛋壳陶偶有发现,厚度在0.1厘米左右。文物代表器物为深腹罐、瓮、大口罐、盆、碗、杯、器盖,另外还有商周、战国、汉代的遗存。
南陈遗址位于山东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接触地带,是探索两文化间关系的重要地点,尤其是在遗址内同时出现了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类型的陶片,对研究东夷、华夏两族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