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军发动的冠县“治安强化运动”达到了高潮。日军指使伪军齐子修部先后侵占了辛集、赵庄、张柳邵、桑阿镇一带,反复“扫荡”“清剿”、安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妄图修起冠县至南馆陶、北馆陶、堂邑、莘县几条封锁线,将抗日根据分割成小块,然后逐块吃掉。
冠县至堂邑公路两侧地区,是鲁西北抗日老根据地之一,公路的中间一段在冠县十一区境内。当时,王西原任十一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接到上级要求坚决破坏敌人修建封锁线的指示精神,王西原等人认真分析敌情,研究对策,决定在冠堂公路上展开一场反对敌人挖封锁沟、修建封锁线的斗争。
早在1941年秋,日军就在紧靠贾镇的西庄设置了据点。这里位于冠、堂两县交界处,贾镇是交界处的重要集镇,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敌人在西庄设置了据点,加强了对冠堂公路的控制,对根据地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敌人还在二十里铺安了据点,两个据点相距只有七八里路。敌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安安稳稳地修封锁线了。群众在敌人威逼下挖好的封锁沟,宽三丈,深两丈多,两三个人徒手下去根本没法上来。如果让敌人把封锁沟全部修成,抗日活动将会受到很大限制。
针对敌人白天强迫群众修封锁沟的特点,王西原带领十一区队队员们分头联系群众,让他们少出人、磨洋工,从而使工程进展缓慢,到了晚上再组织群众破路平沟。破路比修路容易,平沟比挖沟省力。更何况修是被迫,破是自愿呢?就这样白天修,晚上破,很长时间封锁线也没修起来。
敌人的阴谋没法得逞,便又生一计。他们从六区、八区抓来很多群众,武装监督,想在极短的时间内修成封锁线,使游击队来不及破除。针对这种情况,王西原召集队员进行研究,认为敌占区来的群众是想早干完活早回家的,如不立即采取措施,等不了几天就可能完工。在仔细分析情况后,同志们认为:人多就怕乱,如果群众听到枪声,一定会借机一轰而散的,敌人再强迫群众回来又要经过一段时间。王西原当机立断,立即派出两个小组到工地去。任务是:遇上敌人就打,遇不上敌人就向无人处投两颗手榴弹,制造声势,把群众驱散。两个小组都没有遇到敌人,顺利地到了工地。有的群众见战士们荷枪实弹,还以为是监工的。战士们迅速向无人处投了两颗手榴弹,并大喊:“八路来啦!快跑哇!”人群立刻像炸了营一般,也跟着高声叫喊着,像潮水一般向北涌去,二十多分钟人们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连监工的伪军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被人流带着向北跑。这一招,打乱了敌人的计划。
经过几个月的斗争,敌人仅仅修完了据点附近的封锁线。于是敌人又想出了加密据点的花招:在烟庄以南、张货营以北、高庄铺以南各加修1个炮楼。这样沿冠堂公路各据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4里路,步枪、机关枪的火力可以衔接和交叉,敌人妄想不出据点就用火力封锁全线。
刚开始,敌人修炮楼进度很慢,一天只能修几尺高,晚上又不敢在野外住,天黑以前就撤走。这样,十一区队队员就动员群众夜间去拆炮楼,把砖运走埋起来,运不走的就砸烂,第二天敌人还得从零开始。后来敌人在黄昏撤走前,在工地上设置了许多手榴弹代替地雷,企图给抗日军民造成伤亡,从而达到阻止拆炮楼的目的。敌人的诡计被识破了,队员们先进入工地排除手榴弹,再让群众进去。
后来,狡猾的敌人又改变了做法,先在据点里准备足够的材料、运输工具,第二天强迫群众边运边修,边挖炮楼外壕,边设置鹿砦,采取一气呵成的办法。这样突击1天,修成了炮楼,住上了敌人,接着又开始修封锁线。
就在这时,上级党组织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方针。区委进行了学习和研究,认为上级的指示是及时的、正确的,不能只抓平毁封锁线的斗争,还必须在“进”字上下功夫,要把工作深入到敌人的据点,深入到敌人的心脏里。
张货营以北有个炮楼正设在十一区经常活动的要道上。于是,十一区队就先从这个炮楼开始工作。队员们给炮楼上的伪军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日本鬼子是长不了的,如果再做坏事,再危害老百姓和破坏抗日工作,就让他们连水也喝不上,饭也吃不了(当时炮楼附近没井),等等。写好信以后,在张货营找了一个人送去了。敌人收下了信,当时未做什么表示,但心里产生了顾虑。于是十一区队进一步开展工作,对炮楼上的每个人都做了详细调查,晚上,队员们就到炮楼附近给敌人上课,讲抗日道理,并一个一个地点出他们的名字、籍贯,还警告他们,对每个人都有一本账,谁做的什么坏事都一件一件地记在账上,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恶报。队员们还通过内线直接与炮楼上的伪军联系。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敌人老实了,基本上不敢设置障碍了。王西原和队员们将敌伪工作做到了西庄、王朝营等各个据点里,有的伪军还主动给他们送情报、做内应等。“敌进我进”的方针大见成效。
1943年春天,军分区基干团攻克了西庄据点,回民支队攻克了二十里铺据点。十一区游击队也先后两次拔除张榆林头乡公所据点,歼灭了薛王朝营(当时属堂邑县)齐子修部的“灭共”大队。敌人以建立冠堂封锁线来分割抗日根据地、消灭抗日武装的妄想被彻底粉粹了。冠县十一区抗日根据地依然屹立在冠堂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