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在滑县战役之后,晋冀鲁豫野战军转移到鲁西北地区休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在冠县城北七、八区一带设立了后方医院,医院分布在20多个村庄,先后接收3万多名伤员养伤治病。为做好伤病员的接待、转送和护理工作,县政府在七区成立了支前兵站,代理县长王相卿任站长,七区区委书记申象震任副站长。在支前兵站的领导下,凡是驻有伤员的村庄都建立了洗衣组,为伤病员拆洗衣被、做军鞋军袜。其中,涌现出许多拥军支前模范村,后张平村就是其中之一,后张平村妇女主任、村长赵海英被颁发“人民功臣”金字匾的故事,在鲁西北一带也广为流传。
把自己家的房子让给伤病员
伤病员进了后张平村,村里没有现成的房子安排,伤员只好这家3个、那家5个地挤住在群众家里。后张平村只有百十来户人家,最多时住过200多名伤病员。每次接收新伤员,安排房子就成了后张平村村干部的一项急难任务。
初冬的一天,区委又给后张平村拨来了几十名重伤员。当时村里已经住了100多名伤员,各家各户的房子该挤的挤了,该让的让了,新来的伤员咋安排?村支书老李犯了难。他本想找村长赵海英商量商量,但是,赵海英已经病倒好几天了,老李实在不愿在这个时候去找她。老李犹豫着,来到了赵海英的家门口。
当支书老李走进赵海英家的院子,不禁吃了一惊。只见赵海英家的院子里堆着长棍、短棍、席片、烂麻,赵海英穿着单衣,拿着铁锨,正在院子里刨土。因为劳累和病痛,赵海英的脸色腊黄,布满了豆大的汗珠。李支书看到这情形,急忙上前,抓过赵海英手中的铁锨,问道:“海英,你这病得不轻啊,这是在干啥?”赵海英抿了一下散落在额前的头发,满不在乎地说:“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个三灾八难的?只要顶住就没事。”她按了按手上的血口子,认真地说:“现在前方又紧起来了,说不定伤员还得增加,不早准备,到时候就会抓瞎。”
当李支书了解到赵海英是准备在院子里搭个窝棚自己住,腾出家里的房子给伤病员时,他担心地说:“眼下天越来越冷了,你病得又这样厉害,再在院子里住窝棚……”赵海英打断支书的话,说:“比起前方的战士来,咱住在窝棚里,还不跟住在天堂一样!”
李支书看着倔强的赵海英,只好把接收伤病员的事向她说了。赵海英心急地说:“你快去组织人接伤员,我这就把房子拾掇出来。”说着,她站在院子里一喊,左邻右舍的妇女来了一大帮,七手八脚地忙起来。李支书安排着把伤病员抬来时,赵海英她们早把屋子拾掇得一干二净,床位也安排妥当,屋子里还生上了火,烤得暖烘烘的。
赵海英的行动影响、带动了群众,此后,伤员一到,就被这家争那家抢,都及时得到了妥善安排。
“我的血型对,抽我的吧!”
人们提起献血队来,都说赵海英的功劳大。
有的伤员流血过多,后方医院又没有现成的血浆补充,入院后因失血过多而失去了生命。大夫急得直搓手,乡亲们难过得直跺脚。
赵海英看到这种情况,泪水在眼眶里转,嘴唇咬出了血。她说:“战士们牺牲在战场上,是战士们的光荣,他们牺牲在咱后方,咱觉得丢人啊!大夫同志,您说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啊?”
大夫讲了输血的道理后,海英高兴起来,立即召开了积极分子会。她说:“战士们前方打仗流了血,咱们后方就给他们补。献上一滴血,就等于消灭了个蒋匪兵!”大伙一听,一滴血和打老蒋联系着,谁不争着向前站?呼呼啦啦,几十个男女青年组成了献血队。后张平村带头,周围各村也纷纷成立起献血队。从此,伤员因失血造成死亡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有一次,重伤员王继明躺在病床上,伤势非常危急,需要马上输血。赵海英脱掉棉袄,把胳膊伸到大夫面前,恳求地说:“我的血型对,先抽我的吧!”
大夫说:“海英同志,你半个月前刚抽了一次血,再接着抽,你撑不住啊!”
后边的一群妇女也都提开了意见:“海英,你口口声声说要挨号来,可你回回打头一号,俺什么时候才能挨上?”
“大夫,别抽她的,她还病着呢!”
……
听着大家的话,看着执拗地伸着胳膊的赵海英,大夫不知如何是好了。这时候,赵海英看着小王那苍白的面孔,焦急地说:“大夫,我要是再抽一次死了不?”大夫没说话。她又继续说:“战士们打仗,把生死早就扔到九重天外啦,我们抽点血算啥?”
无可奈何的大夫只好拿起抽血器,十分小心地把针头刺入赵海英的血管里。站在海英身后的李支书看到海英头重脚轻,站立不稳,急忙去扶她。她把袄大襟一挽,头一抬,说:“甭管我,我没事。”当赵海英看到小王的两颊渐渐泛出红润时,她那苍白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拆掉新被做军鞋
赵海英和妇女会的姊妹们定了一项制度,凡是伤员伤好出院,妇女会都要送给伤员一双新布鞋做纪念。伤员们来了走、走了又来,做军鞋就成了妇女们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有一次,赵海英因为做军鞋,和丈夫李布谷生了一场气。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海英看到归队的伤员越来越多,做了一年多的军鞋,家家户户手头紧。她怕鞋料跟不上用,就打起了家中唯一的一件陪嫁——一床新被子的主意。
这是她结婚时娘家唯一的陪送,不光里表新,新棉花就有六七斤。为了这床新被子,年迈的母亲累死累活,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海英想把这床新被子拆掉做军鞋,丈夫李布谷有些舍不得。他觉得这床被子是海英的爱物,要拆就拆家里那床旧的,以后实在需要,再拆这床新的。可是海英认为,新被子做军鞋,不光鞋里鞋表都结实,棉花还能纺线做绳子,整个被子没瞎耗。为此,两个人争了个红脸。最终,赵海英说服了丈夫,拆掉了新被子,做了军鞋。
赵海英拆新被做军鞋的事,村里人听了无不深受感动,做军鞋的战果比原来增加了好几倍,伤员穿不了,又都送上了前线。
赵海英忘我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广大群众,也感动了后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伤员们。1947年冬,赵海英被评为冀南区特等拥军模范,区政府和后方医院联合发给她一块“金字匾”,匾上“人民功臣”4个大字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