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位于聊城市东关闸口南运河西岸,是清代山陕商人所建会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亦称关帝庙,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创建,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商贾集会联谊、祭祀神灵的场所,经多次维修扩建形成了目前的形制。会馆坐西面东,南北阔43米,纵深77米,是一处占地3311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
会通河的开凿,使运河沿岸的城市——聊城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聊城地处南北要冲,交通便利,各地商贾云集。清乾隆八年(1743),山西、陕西籍的商人为“礼神明而联桑梓”,按照“布施”“抽厘”的方式,集资合建了这所会馆。这所会馆共耗银6万余两,至嘉庆十四年(1809)方建成。道光二十一年(1841)会馆遭大火,主殿以前皆成灰烬,山陕商人又集资1.4万余两,用5年的时间重修复原。保留至今的有: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央楼、钟鼓两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中北三大殿及春秋楼、望楼、游廊等殿堂楼阁160多间。
会馆山门3间,牌坊式门楼,门上正中书有“山陕会馆”4个大字。正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协天大帝”四个大字,恰恰证明这是一座关帝庙。门内前部为戏楼,三层三间重檐歇山建筑,正面石刻匾额题“岑楼凝霞”四个字,取意为戏楼虽小,但绚丽可比彩霞。戏楼顶部建筑形制为国内罕见,该楼向东北、东南各伸出两个挑角.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三个挑角,似众鸟争飞。两旁有钟鼓楼,重檐十字脊建筑。会馆戏楼建筑结构之复杂,施工雕刻之精细,装潢彩绘之华丽,堪比故宫内廷的戏台——漱芳斋、颐和园内著名的德和园大戏台,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
戏楼前的天井内巨碑矗立,古树参天,左右两棵古槐树有500年历史,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苍翠欲滴、生机盎然。
与戏楼遥遥相对的、面向东方的大殿就是山陕会馆的中心建筑。主殿为关帝大殿,三座并列,前为九间献殿,后为正殿和南北配殿。殿前有方形石柱4根,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内柱为行楷阳文:“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外联为行楷阴文:“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4字。过廊后面是复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阁,阁前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衮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正殿南面有文昌火神殿,是当年商人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地方。殿后建春秋阁和左右两配房,阁旁夹筑望楼,前后两部簇拥搭配,楼阁相望。大殿额枋均为透雕或高浮雕,雕刻极为精细,龙凤花草,三老八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会馆现保存有历代重修碑刻16幢,石雕方形檐柱26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质额枋21方,作为柱础的石雕狮子、象、麒麟等16座,2.8米高的石狮子两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鸟、山水等石刻13幅,三座大殿主要建筑金柱的石础128个,都刻制了各种人物、花鸟、兽类等装饰,另外有在木柱上刻的楹联2副,石柱上刻的楹联8副。戏楼与夹楼内壁,还记有来此演出的许多剧团及120多个传统剧。
1977年,山陕会馆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进行维修。此次维修本着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加固了梁柱和墙壁,更换了残破瓦顶,重新进行了油漆彩绘,共历时五年,耗资40多万元。近年来,政府再次投资对山陕会馆的山门、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等景点进行了维修与复原。
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和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