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吉士口街35号,是明代古建筑群,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城区内的古运河有两条,一条为元代运河,一条为明代运河,两河在鳌头矶处分流,一南一北,形成纵贯市区的巨大人字形格局。鳌头矶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状如鳌头,两条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四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像鳌的尾,当时知州马伦题名曰“鳌头矶”。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为鳌头矶题写了“独占”二字,寓“独占鳌头”之意。
鳌头矶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是运河岸边的标志性建筑和明清两代文人墨客登临揽胜之所,现在被作为临清市博物馆和古砖陈列馆。鳌头矶主要由鳌矶坊、正门、吕祖堂、李公祠、望河楼、观音阁组成。整组建筑中,东楼名“观音阁”,西殿称“吕祖堂”,北庑名“甘棠祠”,门外原有木桥,枋楣题有明人方元焕所写的“鳌头矶”三字。
观音阁建在砖砌基座上,基座高5米、占地9平方米,下辟门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卷棚顶,三、五、七架梁和抹角梁木构架,上覆筒瓦,陶质脊兽装饰,四角飞挑,木隔落地。
南楼望河楼现存三间,卷棚顶,前后隔扇,建于台基之上。楼内东西山墙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的“汶卫津梁”,正楷体,端庄洒脱,颇具功力;一块是清康熙年间临清知州、书法家王毂书写的“沙丘古渡”,行书体,苍劲雄浑,神韵丰满,为书法艺术的佳作。古砖陈列室展示了明代成化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临清烧制的青砖。临清砖是营建北京皇城、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的重要建筑材料,以“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而著称于世。从望河楼登上观音阁,可以远眺旷远的街市。观音阁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为临清景观“鳌矶凝秀”之所在。西殿吕祖堂现存三间。
鳌头矶内的碑刻位于院内门洞的两侧:南侧一块是杜公去思碑,此碑记述了咸丰年间义和团在临清的活动;北侧一块是清代州民为知州李询伯所立,碑上刻“经正民兴”四个楷体大字。另外,碑墙上还嵌有数块明代墓志。观音阁对面是画坊、曲廊、石桥、流水、花坛、喷泉交织的登瀛文化广场。
鳌头矶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这里曾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要活动场所,1938年,中共临清县工委机关报《力报》便在此创刊。1939年1月,八路军陈赓将军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近年来,许多学者、诗人、书画家如季羡林、臧克家等先后为鳌头矶题赠墨宝佳作,国画大师李苦禅81岁时为鳌头矶题写匾额,使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鳌头矶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系密切的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两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社会风俗、道教文化、运河文化、民间信仰诸多领域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