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岸摆战场
1946年夏天,国民党发动的反革命内战战火烧到了冀鲁豫广大地区。刘、邓首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到了秋季,我军在黄河南岸的小杨湖、大杨湖地区一次战役中,旗开得胜,一举歼灭了国民党整编第三师,活捉了敌师长赵锡田。战斗结束后,刘邓大军大踏步后撤,回到黄河以北。
一天,一个叫韩逊的美国人(美国善后救济总署雇员,参加了黄河谈判。后了解,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人员。)以了解黄河修堤情况为名,来到了冀鲁豫行署。我当时已是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负责接待了他。但他来没有谈什么事情,只在黄河南岸转了一圈就走了。他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就给驻开封的刘汝明(国民党战区副司令长官)提供了我们在河南没有军队的情报,敌军就派了一支快速部队(大约一个旅的兵力)占领菏泽,妄图袭击冀鲁豫解放区。但在敌人行动之前,我们已经得到了敌军的行动计划。刘邓大军从一百多里外赶到鄄南,在一个洼地里设下了埋伏,打了一个伏击战,全歼敌军,缴获了不少汽车、榴弹炮、枪支弹药等大批战利品。
这时,国民党在郑州花园口堵复黄河决口的工程,正加紧进行,妄图以水代兵,分割淹没解放区。我们一方面加紧修复黄河大堤,一方面指示沿河各县设立船管所、征集民船以备黄河归故后使用。这是刘邓大军渡河以前黄河两岸的形势。
设厂造船
1947年3月15日,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完成,滔滔黄河回归了故道。这时,我接到区党委和行署的命令,由我负责设厂造船。我和行署秘书长罗士高同志作了研究,并主持召开了沿河各地的专员、县长和黄河修防处主任会议,具体部署了建厂、筹料等造船事宜。当即决定设立四个造船厂,一个在濮阳县,李玉峰同志任厂长,归黄委会第二修防处领导。一个在濮县,胡玉屏同志任厂长,一个在范县,李廷君同志任厂长,这两个船厂都属该地修防处领导。还有一个船厂建在昆吾县(濮阳、濮县交界处新划的县,后取消)。船厂的厂长和其他干部,都是由黄河修防处抽调的。
造船从1947年春季开始。黄河沿岸各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干部及广大群众,对造船、渡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造船的工人、大批木工和造过船的老师傅,都是从沿河各县动员召集的。麻等可以买到的造船所需物料由船厂采购,买不到造船用的钉,就动员群众捐铁。另外还组织一些民兵到敌占区扒铁轨和道钉,组织农村的铁匠设炉打钉。所需木材由区、乡干部和各船厂的干部分头在沿河各地找到够造船材料的树,先号住,再派人伐倒,运到船厂,然后统一作价付款。当时解放区缺乏油船用的桐油,就派人到边缘地区和敌占区去采购。
这时敌军在黄河南岸设置碉堡等河防工事,并用飞机不分白天黑夜疯狂地轰炸扫射,封锁黄河,每天还隔河打枪。为了迷惑敌人,船厂一般都有两个船坞,一明一暗。明的放上小船,是故意让敌人看的假船坞,如濮阳南小堤设立的假船坞。敌人看到后,立即在河对岸布设了一个团的兵力防守。而我们造好油好的大批船只都隐蔽了起来。开始造的船可以渡一个排的人,后来造的大了,能渡一个连的人,有的还能载五六辆汽车。上级给的任务很紧急,要求在四五个月的时间里造成二百只大船。除造船外,各县的船管所还征集了不少群众的小船。由于黄河改道的时间不长,群众保存下来的小船还不少,但大船基本上没有了,我记得当时只征到了一只大船。那是濮阳青庄的一个地主,1938年造了一只新大船,结果黄河当年改道了,他就盖了一座房子把船保存起来,这次被我们征用了。所有征用的大小船只,都按新旧程度作价付款。
组织水兵
1947年5月,我们接到刘、邓首长的命令,成立了黄河指挥部。我被任命为司令员(不久就由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长曾宪辉同志继任),郭英同志任政委,刘茂斋同志任副司令员,梁仁魁(八团团长)任参谋长,朱品文同志任政治部主任。指挥部下设政治处及作战、供给和船管等单位,还在沿河各县设立了五个大队。黄河指挥部的任务主要是组织渡河水兵,水兵由各县委和县政府负责,动员过去撑过船的人参军入伍。大约一共动员了两千多人,有一小部分是年龄大的老船工,大部分是青年农民。每个大队下设四个中队(每个中队相当于一个连),每个中队配五六只大船,若干只小船,船上的设备,如锚、索、橹等全部配齐。这一支部队上级决定按地方兵团待遇,所有参加大队工作的人员,都算参军入伍了。由于当时缺乏军装,除了大队长、中队长和指挥部的人员穿军衣外,所有水手统统发给便衣。队伍组成后立即进行驾驶帆船的训练,也发了部分武器,学习射击,为大军渡河作好准备。
渡河前的一场政治斗争
1947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刘、邓首长马上让我到司令部去的通知。到司令部后,邓小平政委接见了我,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和杨公素同志过黄河到东明县和国民党方面进行一次谈判。为什么要进行谈判呢?因为这时国民党部队已经发现我军有渡河作战的准备,他们的飞机封锁了黄河,每天侦察我沿岸的行动,有时还向假船坞投掷炸弹。在上一次“黄河谈判”中,国民党方面曾提出双方在黄河沿岸不能有任何军事行动,以“妨碍”修堤治河。这时,国民党又要和我方谈判,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政治上的阴谋,即一旦我军采取军事行动,他们好借机指责我方破坏了黄河谈判的协议,捞一点政治上的好处。刘、邓首长指示我们在谈判中要彻底揭穿国民党设下的骗局,以事实揭露国民党匪军疯狂轰炸扫射修堤民工的罪行。邓政委还鼓励我们:“你们不要害怕,要大胆地和国民党作斗争,有刘司令员给你们撑腰。”
第二天,我们就赶到了濮阳青庄渡口,于第三日晨从青庄坐船渡河,到了对岸的高村,国民党迎接我们的人员已在那里等候(提前已联系好)。我们乘吉普车到了东明县城。
谈判是在县城东街一家教堂里进行的。国民党水利部为首的谈判代表叫阎振兴(这个人后来随蒋介石到台湾去了)。国民党方面参加谈判的还有国防部的中将高级参议,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南河务局的负责人。此外,还有美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几个美国人参加。因为事先我们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谈判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列举了大量事实,对国民党部队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斥责。我们提出,自黄河谈判以来,国民党军队在黄河两岸不断采取军事行动,制造事端,扫射、炮击我治河民工,破坏我修堤工程;北岸的特工部队也在不断骚扰、抓我们的人员,还打死了长垣修防段的段长。我们将已统计好的被国民党飞机扫射伤亡的好几百民工的名单(时间、地点都有详细的记载)郑重交给了国民党谈判代表。据此,我们向国民党的代表严正指出:是国民党一方破坏了“黄河谈判”的精神,造成的后果应由国民党方面负责,并应立即停止这种破坏修堤的行动。这种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从上午八点钟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国民党的代表理屈词穷,他们提议下午再谈,我方表示同意。
在我们乘车往回返的时候,看见在大街十字路口有还乡团和流亡地主几十人,手里拿着小旗,嘴里喊着反动口号。我们当即向对方代表提出抗议,指出这种行为是故意制造事端,破坏谈判。对方代表显得十分尴尬,假装不知道这些事情,连连向我们解释说这些是无知的愚民,并派人把他们赶跑。
饭后我们再次提出大街上这一幕丑剧,是他们设置的破坏谈判的阴谋,并提出强热抗议。他们看实在谈不出什么结果,捞不到什么好处,就提议以后约定时间再谈。我们表示同意后,于当晚回到河北岸。次日到军区司令部把谈判的情况向刘、邓首长作了详细汇报,邓政委听后表示十分满意。这是刘邓大军渡河之前,我方与国民党方面的又一次政治斗争。他们想通过谈判桌摸一下我们的底子,以便在政治上捞到好处,但我们在刘、邓首长的亲自领导下,又一次挫败了敌人的政治阴谋。
大军渡河前后
渡河的前两天,上级命令我们连夜在黄河选四个渡口,并建立临时码头。渡口共选四处,一处在濮阳的白岗附近,一处是濮县的李桥,一处是范县的李翠娥,一处是寿张的孙口,上下长达三百多里。临时码头都是在铺好的高梁杆上压上好土,打上桩子,以便船只靠岸。
6月30日,又接到命令,要求当天夜里把所有船只运下水,分别集中到四个渡口。这天夜里,我们动员了相当多的群众。运船下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大船,一来离河较远,二来拉运困难。当时,有一条船由县政府征集二十头大牛拉运,还有几十个农民和船厂及县、区、乡的干部一齐拉运;有的是把船只装在两辆太平车上拉运;有的在大路上垫上木板、高梁杆和麦秸等拉运。用牛拉还不能吆喝,只能用鞭打,以免让对岸的敌人听到声音。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连夜把所有的船只拉运下水,并分别集中到了四个渡口。按照司令部的命令,每个渡口都设立了黄河指挥部,由当地的军分区司令员、专员、县长和县委书记负责指挥,黄河修防处的负责人配合工作。船只下水以后,渡河部队按命令进入阵地。我炮兵部队已提前布置在高梁地里,为大军渡河作掩护。我记得是6月30日深夜,刘邓大军开始渡河。三百多里长的黄河上,滚滚浊流,载浮着大小船只,犹如万箭齐发,驶向对岸。高梁地里的大炮轰击敌军阵地。在白岗这个渡口,部队的指挥员组成突击队,进行了战斗动员,部署了十二只小船。一只船乘一个班(十二个人),每个战士配备一挺轻机枪。突击队有一个连长和一个指导员指挥,小船的船帮绑上麻、棉花,避免碰撞发出声音。每只小船上面有两名水手,都是在撑过船的人里面挑选出来的,大部分是土改中的积极分子,有的还是党员,觉悟较高,动员报名时非常踊跃。有的同志上船时对领导说,如果牺牲了请把东西捎到家里;有的党员把身上仅有的钱拿出来缴了党费;渡河时,有的同志负了伤不吭一声,包扎好伤口继续前进。
国民党曾号称坚固的黄河防线,在我刘邓大军的强大进攻下,很快被摧垮了,据报告,当时白岗对岸的敌人,对我大军渡河没有觉察。当十二条小船载着十二个班的兵力快要接近对岸时,有些敌人还在河里洗澡,等看到我们的船只时,碉堡里的敌人才慌忙射击。这时我们的船只已到浅水区,战士们弃船登岸,用密集火力射向敌军,北岸我炮兵阵地也发出了一颗颗炮弹打到敌军的阵地上。刹时,在黄河前沿的敌军土崩瓦解,向南溃逃。抢渡部队占领了阵地以后,大小船只继续载运部队渡河,大船载着一个排或一个连的兵力,向对岸驶去。这天夜里,黄河上是十分繁忙的,渡河的船只有的往返了七八个来回。
大部队紧张地渡了三夜。大军渡河后,接着就渡运担架队、运输弹药粮食的运输队,还把一些伤员运回河北。在李桥等船渡繁忙的渡口,渡运持续了四十八天。大军过河以后,司令部就设在郓城县西部的红船一带。在不长的时间里消灭了国民党九个半旅。
行署也在黄河南岸紧张地搞工作。黄委会动员民工,在郓城、鄄城一带修筑堤防。行署主任段君毅同志告诉我们,刘邓大军要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要求行署把黄河南岸郓城、鄄城、菏泽、梁山等县的工作抓起来。
刘邓大军在此作短期休整之后,即南征挺进了大别山。刘邓大军南进后,陈粟首长率领的大军到这个地区作战。黄河指挥部的任务,除了防止敌特破坏,仍然担负繁忙的军运。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黄河指挥部这支两三千人的队伍,和冀鲁豫广大军民在一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全国解放以后,这支队伍连同船只,都交给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了黄河航运大队,为黄河的治理工作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自《光岳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