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研究编修 > 地方党史 > 正文

先遣纵队重振鲁西北

发布时间:2024/7/25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作者:刘如峰 郭 杰    浏览次数:3192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在正面战场上停止了战略性进攻,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主力于1938年冬向冀南、冀鲁豫和山东地区开进,协同地方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壮大部队,创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日军华北方面军根据其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的方针,于14日分三路进攻华北敌后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军事重镇聊城。15日,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率部与敌血战竟日,终因寡不敌众,失守城池,他和7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聊城失陷后,日军扩大了对鲁西北地区特别是重要城镇的占领,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共气焰更加嚣张,范筑先部武装严重分化。19381117日,国民党顽固分子、山东省政府鲁西行辕主任李树春,范部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王金祥,唆使莘县顽固分子制造“莘县事件”,杀害了范筑先委任的抗日县长、共产党员吕世隆,捣毁了县抗日政府和群众团体。27日,王金祥调集3000余人的武装,围攻中共鲁西特委领导的范部第十支队机枪营,并召开军事会议,妄图消灭第十支队。随后,被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委任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的王金祥,收拢原范部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支队等武装,编为国民党山东第六、八、九保安旅,盘踞在朝城、范县、阳谷、观城、莘县一带,与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为敌。原范部第三支队司令齐子修也乘机收拢原范部第四、十九、二十九支队等武装,退到寿张地区,编为国民党山东第七、十一保安旅,后北撤占据高唐、清平、博平一带,自谋发展。原范部民军第一路王来贤部,退据曲周、临西、馆陶边地区。原范部第十支队和第五、六、七、三十一、三十二支队等武装或其一部,仍为中共鲁西特委所领导和掌握。原范部其他武装或投降日军,或被日军击溃,或依附王金祥,或割据一方。193711月后逐渐形成的以范筑先与中共密切合作为基础的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受大破坏,良好的抗战形势急剧恶化。

此时,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已与沈鸿烈结成“冀鲁联防”,企图切断中共领导的冀南、鲁西北两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联系,扩张其势力范围。

面对严峻形势,19381119日和127日,中共鲁西特委在冠县和馆陶召开两次紧急会议,研究形势、任务、策略和工作方针,决定继续坚持鲁西北抗日斗争,第十支队仍留在冠县、馆陶、邱县一带开展平原游击战争。

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鲁西北的形势十分关注。11月中旬,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示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鲁西北干部迅速返回。24日,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联名专门向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和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徐向前、朱瑞发出指示:“范筑先如确牺牲,我应用一切办法团结与巩固其部队,并实际帮助范区作战。”“路东应派大员率领去范区,人选以向前、任穷二人之一为宜。队伍以青年纵队全部两个团去为宜。”“即范未死,亦应派队去配合,表示共患难之意。”“迅速促成以十支队为基础的团结其他部队组成纵队,成为鲁西北抗战及团结范部之核心。”(《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0月出版,第30页)

按照第一二九师指示,1120日,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参谋长、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政治委员李聚奎,带着中共冀南区委书记陈菁玉(即李菁玉)的介绍信,由青年纵队第三团警卫连的一个排护送,从冀南的南宫到达冠县地区,见到中共冀鲁豫省委驻鲁西北的代表张霖之。他们就建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先遣纵队原计划以第十支队为基础组建,这时接到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指示,为纪念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继续坚持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第十支队为基干,组建筑先抗日游击纵队,先遣纵队另行组建。129日,先遣纵队在冠县崔八里庄成立,李聚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刘致远任参谋长。从第十支队和地方上抽调了100多名干部组成司政供卫机关。这是在鲁西北正式组建的第一支八路军队伍,从此,八路军的旗帜飘扬在鲁西北平原上。1939114日筑先纵队组建后,其所属第五团改编为先遣纵队第二团,荆维德任团长,盛北光任政治委员,王长年任副团长,孙洪任政治处主任。该团共有1100多人,是先遣纵队主力。八路军总部指令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津浦支队、青年纵队第三团、师骑兵团和筑先纵队,统一归先遣纵队指挥。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建立中共鲁西区委(后称山东分局第二区委),统一领导鲁西、鲁西北和泰西(指津浦铁路泰安段以西,京杭运河以东,黄河以南,汶上、宁阳以北地区)三个特委。15日,鲁西区党委在馆陶县成立。根据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先遣纵队与筑先纵队等部相互配合,主要在冠县、馆陶一带广泛宣传和组织群众,积极扩大部队,开展武装斗争,反击顽固势力,袭扰、打击日军。归其指挥的其他三支部队则活动在茌平、博平以北的广阔地区。

193917日起,日军以其第十师团主力和另外三个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共3万余人,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分十一路对冀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或驱逐八路军,摧毁冀南抗日根据地。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便利各部在困难环境下的作战指挥,寻机集中主力打击敌人,116日,第一二九师命令把活动在冀南地区的各部队组编为五个“集团”。先遣纵队第二团、青年纵队第三团与筑先纵队等部组成“先纵集团”,由李聚奎指挥,活动在鲁西北及泰西地区。2月中旬,在平原纵队的配合下,先遣纵队对津浦路禹城至晏城段进行破袭,使由天津开往济南的一列日本军车颠覆,缴获一大批物资,并使铁路数日不能通车。

鲁西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关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必须加强县、区地方武装建设的指示精神,指令各县委以先遣纵队名义组织工作团、工作队,扩大武装,坚持鲁西抗战,配合地方工作。先遣纵队武装工作团得到很快发展,先后成立的有聊(城)堂(邑)茌(平)博(平)武装工作团、挺进队和临西武装工作团等。其中,前者有500多人,后编为先遣纵队第五游击大队,李光斗、周紫珊、赵晓舟先后任大队长,王希永任教导员;挺进队有约300人,贾靖五任队长。同期,莘县县委建立的一支80多人的武装,编为先遣纵队第一游击大队,王惠卿任大队长。这些武装工作团一面发展武装,一面掩护地方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先遣纵队。

1939年3月,日军“扫荡”的重点转向山地。37日,第一二九师主力主动回撤太行山区。同月初,先遣纵队和鲁西区党委奉命向泰西的大峰山区转移。34日,先遣纵队司政机关和鲁西区党委机关由冠县东南庄东去,准备和津浦支队、青年纵队第三团会合。经两夜行军,5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拂晓前到达茌平县琉璃寺(今属高唐县)。李聚奎正拟和先期到达的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青年纵队第三团副团长刘昌义商议行动计划,从高唐出动的满载日军的几十辆汽车突然包围了琉璃寺。警卫部队马上用一个排的兵力顶住敌人,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赵晓舟和副营长陈芳祯立即率第二团一部投入战斗。李聚奎命令孙继先和刘昌义迅速返回,率部队前来增援,津浦支队从琉璃寺以北,由东向西侧击进犯之敌,青年纵队第三团从正面攻击敌人。当孙、刘二人返回驻地时,均遭日军包围,遂就地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配合先遣纵队行动的平原纵队,在琉璃寺东边的大吕庄也遭敌围攻。先遣纵队第二团一部在琉璃寺附近的于屯被敌包围后,荆维德、王长年等指挥部队沉着应战,一连打退敌人六七次冲锋。战斗中,荆维德身负重伤(后逝世于冠县),政治部组织股长佘文伟和连指导员苏广珠率领的一个排战士壮烈牺牲。下午4时,纵队首长决定由赵晓舟、许法率纵队直属队的一个排,掩护纵队直属机关和鲁西区党委机关向琉璃寺东南的许楼转移。不期,敌人已先占许楼,先遣纵队直属队在行进中遇到阻击,鲁西区党委女干部白仪和纵队政治部总务科长秦宝山等牺牲,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赵伊坪误进许楼,受伤被俘,英勇献身。黄昏后,先遣纵队全线撤出战斗,向东南方向转移,6日夜穿过黄河,进入大峰山区。

先遣纵队到达大峰山区后,接到第一二九师师部电令,津浦支队归还山东纵队建制,先遣纵队率第二团、青年纵队第三团和骑兵团西去太行山整军。19393月,先遣纵队从大峰山一带出发,经肥城、东平、郓城、濮阳等地,在汤阴以南宜沟越过平汉路,月底从林县登摩天岭上太行山,先到晋东南的黎城,又转到冀西邢台山区将军墓一带,司令部、政治部等驻立羊河村。此时,钟汉华到先遣纵队任政治委员。此后,先遣纵队开始整军。整军期间,部队同时负责维护太行、冀南的交通安全,护送过往人员、部队和物资,19388月参加了反“摩擦”斗争。仍留在运(河)东地区的先遣纵队各部继续开展游击战,其中,第五游击大队曾用自制的手榴弹在济(南)聊(城)公路韩官屯段附近伏击过日军5辆汽车。

1939年4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下达了“治安肃正计划”,开始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频繁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蠢蠢欲动,不断制造“摩擦”。一时,反动气焰十分嚣张。

针对日、伪、顽军的进攻,715日,徐向前、朱瑞在给杨尚昆、朱德、彭德怀和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建议“聚奎部队整训后速与筑先纵队汇合,开展工作”(《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四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8月出版,第85页)。不久,第一二九师命令先遣纵队返回鲁西北地区,并调整充实了纵队领导机关,李聚奎任司令员,肖永智任政治委员,王波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把青年纵队第三团归建,把冀南军区先遣支队第三大队第三营拨给先遣纵队为直属营。821日,李、肖率先遣纵队骑兵团等部返回鲁西北的朝城地区,与一直在这一地区坚持战斗的筑先纵队会合,指挥机关在莘县、冠县、朝城交界处一带农村活动。两纵队再度团结战斗在鲁西北平原上。

先遣纵队返回鲁西北后,在馆陶、冠县、莘县、朝城及茌平、博平地区积极扩大民众武装,整理地方武装,壮大力量,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顽军,建设、巩固鲁西北和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纵队政治部派民运干事李振北和郭捷三等到朝北(原朝城县老五区,南起韩庄、张鲁集,北至县界),在中共朝北工委领导下,以八路军工作队的名义组织民兵自卫队,三个月组织了2000人左右。11月初,把活动在莘县、冠县、朝城、馆陶、邱县、临清等地的1300多人的“卫河支队”改编为先遣纵队第一团,于笑虹任团长,李大清任政治委员,王剑桥任政治部主任。接着,又把在博平、茌平一带活动的先遣纵队第五游击大队扩编为第三团,赵晓舟任团长,王希永任政治委员,许清任副团长,蒋宏钧任政治处主任。同时,在莘县组建了第六游击大队,郭澄之任大队长,王陵任教导员。

12月13日拂晓,从阳谷、莘县、寿张、聊城等地出动的四五百名日、伪军,突然包围莘县西北之魏庄。李聚奎指挥驻该村的先遣纵队一个营与敌展开激战。驻东江店的筑先纵队第五营闻讯后,在营长冯警涛率领下,立即驰援,给敌人以反包围。遭到内外夹击的敌人施放毒气,先遣纵队与筑先纵队仍顽强坚持战斗。经一天激战,两纵队合力将敌击溃,毙伤敌20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战马60匹、其他军用物资大宗。此次战斗是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协同进行的一次包围反包围的成功战例。

12月底,肖永智率骑兵团由茌平返回聊城、阳谷、东阿边地区。经过东阿到聊城公路的王小楼路段时,发现有新轧的汽车轮胎印。得知日军一个宣抚官率一小队日本兵刚从聊城到东阿去,即将返回。骑兵团立即在公路两旁埋伏,做好战斗准备。当日军汽车从东阿返回时,骑兵团第一连在公路中间架起机枪迎头猛击,把汽车打得歪倒在路沟里,宣抚官当场毙命,日军全部被歼。

1939年12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盘踞在朝城一带的国民党顽固分子王金祥处处和八路军作对。根据山东分局“有计划地在适当的时期打击王金祥等顽固分子”(《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四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8月出版,第93页)的指示,19401月,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联合作战,向王金祥部发起进攻,一举攻破朝城。不久,范县、朝城、寿张、濮县、观城、莘县等均被八路军收复,鲁西北和冀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这一时期,国民革命军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第六十九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石友三部不断袭击八路军,制造流血事件。为保卫冀南抗日根据地,按照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194029日,第一二九师发起了反击石友三战役。先遣纵队主力和筑先纵队被编入右翼队,第一团被编入中央纵队,参加了此次战役。战役中,在追击顽军时,先遣纵队第一团第一营第十连62名官兵,在馆陶西北赵官寨与掩护石友三部南逃的日、伪军遭遇。连长王德林、指导员孙树声指挥部队占据一座居民楼,与敌激战一昼夜,歼敌100余人,最后弹尽粮绝,孙树声自戕,其他战士跳楼自焚。

冀南地区讨顽战役告一段落后,按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222日,第一二九师下达了《卫东战役计划》,由宋任穷、程子华统一指挥,在平汉路以东进行卫(河)东战役,消灭在清丰一带立足未稳的顽军石友三部和在观城一带的石部所属新编第六师高树勋部,建立与巩固卫东根据地。先遣纵队与筑先纵队为鲁西北支队,由李聚奎、肖永智指挥,任务是从观城东北向观城、仙庄积极进攻,钳制高树勋部向南增援。34日战役开始当天,鲁西北支队即攻占观城以东之山谏,先遣纵队骑兵团与筑先纵队第一营在金滩镇截击了南逃的石部顽军。8日,先遣纵队击溃王金祥部,王带700余人投奔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此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八路军控制了北起朝城,西至卫河,东达运河的广大地区,使鲁西、冀鲁豫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决定,1940411日,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黎城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提出了建党、建政、建军三大方针和积极打击敌人“囚笼”政策的任务。根据黎城会议精神,5月,中共冀南区委和冀南军区首先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政治整训和技战术训练。在此基础上,又根据第一二九师的具体指示,于66日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先遣纵队奉命与筑先纵队等部编成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兼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张维翰任旅长,肖永智任政治委员,王近山任副旅长,王波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原先遣纵队第一、二团被编入第二十三团,第三团被编入第二十四团。李聚奎改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副司令员。


摘自《聊城重要历史事件》

(研究二科)


上一条信息: 鲁西北惊现“无人区”
下一条信息: 平原纵队茌博抗日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