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5日,聊城被日军攻陷。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壮烈殉国。聊城失陷后,范筑先部武装出现严重分化。被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委任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的王金祥,收拢原范部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支队等武装,编为国民党山东第六、八、九保安旅,盘踞在朝城、范县、阳谷、观城、莘县一带,与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为敌。原范部第三支队司令齐子修,也乘机收拢原范部第四、十九、二十九支队等武装,退到寿张地区,编为国民党山东第七、十一保安旅,后北撤占据高唐、清平、博平一带,自图发展。原范部民军第一路王来贤部,退据曲周、临(清)西、馆陶边地区。原范部第十支队和第五、六、七、三十二支队等武装或其一部仍为中共鲁西特委所领导和掌握。原范部其他武装或投降日军,或被日军击溃,或依附王金祥,或割据一方。1937年11月后逐渐形成的以范筑先与中共密切合作为基础的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受大破坏,良好的抗战形势急剧恶化。
为了加强中共对抗日武装的领导,1938年12月下旬,袁仲贤率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独立营的两个主力连,由大峰山区到达长清县葛靖庄(今属齐河县),与正活动在这一带的原范部第三十一支队会合。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是1938年11月26日由活动于泰西(指津浦铁路泰安段以西,京杭运河以东,黄河以南,汶上、宁阳以北地区)地区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改编而成的。
原范部第三十一支队于1938年10月组建,是中共鲁西特委掌握的武装,司令管大同,副司令刘郊东,政治部主任吴亚屋,参谋长张致远,秘书处长郑锡瑛,参谋处长李克东,副官处长张子诚,后勤处长高嵩。此时,第三十一支队有三个团、一个特务连、一个骑兵连,共850多人。第一团由原范部第二十九支队第二营改编,团长李光斗。第二团由禹城县第八区地方自卫团第一营改编,600人,是支队的主力,团长高占一,副团长李恒恭,政委白桦,政治部主任李玉。该团下辖三个营:第一营营长王殿臣,教导员张志坚;第二营营长楚俊生,教导员许象林;第三营营长李恒茂,教导员刘稼夫。教导员都是聊城政治干部学校毕业生、共产党员。第三团由地方民团和齐会山独立团组成,民团团长宋新昌任团长。第三团下辖三个营:第一营营长陈洪芬;第二营营长杜志州,副营长赵福水;第三营营长王国贤。第一、三团已委任,但未拉出来。聊城失守后,在聊城以东茌平、博平一带驻防的范筑先部武装发生分化,中共党组织掌握的队伍及从一些支队撤出的政工人员多数来到第三十一支队,或通过第三十一支队西去冠县一带。其中有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吴垦夫,第十二支队司令傅亚屏、政治部主任张萍及其他干部战士100余人,第十九支队政治部主任郭澄之、参谋王唯一,第二十六支队政治部主任张国基及战士40余人,第二十八支队司令李文远等100余人,第二十九支队政治部主任张新亭等。加上聊城沦陷前后第六区政治干部学校疏散来的师生,第三十一支队迅速扩大到1000余人。
两支部队会合后,中共鲁西特委决定,第三十一支队与袁仲贤部合编成八路军平原纵队,取消第三十一支队番号。袁仲贤任平原纵队司令员,管大同任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吴亚屋、吴垦夫任政治部副主任,王唯一任参谋长,傅亚屏任供给处主任,高嵩任副主任。纵队建立了中共总支部委员会,管大同为书记。全纵队共有1300多人。八路军平原纵队的成立,对稳定长清、齐河、茌平、博平一带的抗日局面,坚定抗日军民的决心,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扩大抗日武装,打击日、伪军,创造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平原纵队成立后,在司令部的统一部署下,抓住战机,不断袭击敌人。1939年1月初,李恒恭、傅亚屏、凌林等指挥部队,一举打掉了齐河县伦镇伪军据点,全歼伪军100余人,活捉汉奸头子刘大英,缴获机枪2挺、步枪100余支、战马几十匹。接着,某日黄昏,在刘稼夫协助下,房绍禹指挥骑兵连突袭盘踞在云禅寺的武装土匪姜玉河部,20分钟全歼其40余人,缴获步枪40支。两次战斗,平原纵队无一伤亡。1939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一日)拂晓前,平原纵队突袭茌平县城南伪区公所,10分钟结束战斗,全歼伪区队30余人。2月中旬,平原纵队又配合八路军先遣纵队,对津浦铁路齐河至禹城段进行了大破袭,击毁敌人火车一列,缴获大批重要物资。这几次战斗行动,扩大了平原纵队的影响,部队随之迅速扩大。
1939年2月上旬,为了转移敌人目标,也为了锻炼队伍和熟悉长清、齐河一带地形,平原纵队离开葛靖庄,移驻长清、齐河边界的杨集。同月,袁仲贤和他带来的两个连离开平原纵队。3月,管大同任纵队司令员,政治部主任改由刘子毅担任。
3月初,向泰西转进的八路军先遣纵队和中共鲁西区委,由馆陶、冠县、堂邑来到茌平、博平、长清一带。为配合行动,平原纵队司令部于4日带特务连、骑兵连和第二团第一营移驻先遣纵队所驻琉璃寺村东的大吕庄,第二、三营分驻另外一些村庄。3月5日清晨,守在大吕庄南门的哨兵突然发现日军快速部队从西南方向袭来,遂即开枪报警,平原纵队立即进行了激烈的阻击。警卫部队掩护纵队直属队由村东、北两个方向跳越围墙向东北转移,战斗部队边打边撤。12时左右,敌人向西离去,大吕庄战斗结束。这次战斗,平原纵队遭受很大损失,第二营教导员许象林、指导员赫庆义等干部战士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牺牲,骑兵连正在圈内喂草的近百匹马未及拉出,被敌人全部杀死。当天,平原纵队派人回村,掩埋了战友的尸体,并开始向大峰山区转移。转移途中,刘郊东伙同张致远在九龙口发动哗变事件,二人叛离。3月5日,鲁西区党委和先遣纵队等部同时遭到敌人“扫荡”,损失严重。
到达大峰山区后,平原纵队进行了整顿,派人回大吕庄、葛靖庄等过去活动过的地区,收容了部分失散人员归队,又派吴垦夫等到第三团驻地,动员陈洪芬、杜志州、王国贤等带领500多人来到大峰山区,与已进山区的部队会合,一同整训。3月底,平原纵队奉命转移到泰安、肥城边界的大柱子、小柱子一带。
1939年5月11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等部胜利进行肥城陆房突围战,打破日军九路合击后,为了补充壮大主力部队,鲁西区党委决定撤销平原纵队,将全部武装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管大同改任八路军第六支队副司令员。
摘自《聊城重要历史事件》
(研究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