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阿县城鲁西化工厂东北侧(原前赵村属地),龙山文化古城址,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2月,由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进行了文物勘探,确定遗址平面呈舟形,中间宽两端窄。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119米(化工厂占压的不包括在内),中间宽140米,西南端宽约90米,东北端宽约80米,总面积约在5.3万平方米。遗址的西南端由于被化工厂占压,其折角的形状尚不清楚。初步勘探发现遗址中部边缘部位,均有30米左右的断口。遗址的东北角为弧角(或称圆角)。有围墙,墙外有濠沟,宽度均8米左右,墙土坚硬,上层用灰褐色遗址土夯筑而成,下层黄褐色,夹杂大灰土块。探知墙高4.2米,估计实际高度远超过4.2米,在遗址的西南部边墙2.7米下发现春秋时期的陶片、陶片下即是用小棍夯筑的坚硬墙土。说明前赵遗址中的围墙在龙山文化时期所建,却被一直沿续到春秋时期。
遗址中间文化堆积距地表较浅,0.5米下就见灰褐色土,并夹有草木灰和商周、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0.9米下见深灰色土。草木灰量大,质地松软,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较多,至2.2米见纯净的黄沙。遗址的四周文化层较深,距地表2.3米—3.7米。上部被黄河淤积叠压,文化层厚2米—3.3米,可分两大层,上层为商周层,文化堆积薄,包含物较少,并有极少量的岳石文化陶盆片。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堆积较厚,包含物丰富,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镞、陶鬶、陶罐、陶盆等器物陶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村民曾从遗址中间挖沙取沙。发现许多叠压的墓葬,多数为石砌和砖砌。其中一个墓出土了铜磨光黑陶片,并发现春秋、战国到汉代的陶鬲足、榆荚钱币等。
东阿前赵龙山文化城址是鲁西北地区史前遗址之中较为重要的一处,从属关系明确,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形状结构特殊,是探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发展以及“都”“邑”“居”社会形态的珍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