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概况 机关党建 要闻动态 热点专题 研究编修 宣传教育
 · 首 页 > 研究编修 > 地方史志 > 正文

拓展方志馆服务范围 着力打造“四个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24  信息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作者:周盼盼    浏览次数:1438

摘要:方志馆是集收藏开发方志资源、宣传展示方志文化、增进乡土情感认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新时代方志馆,是让地方志事业“立”起来和“活”起来的一个重要举措。为适应多媒体技术革新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需要,更好发挥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需要对新时代方志馆进行精准定位。把新时代方志馆打造成四个中心,即建成彰显地方特色的地情展示中心、收藏保护地情资料的地方文献中心、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区域研究和咨询中心、传承弘扬方志美学的市民艺术中心。

关键词:新时代方志馆;“四个中心”;功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拓了志、鉴、史、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开创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的新局面。方志馆建设作为地方志事业的一部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努力下,取得飞速发展,成绩喜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日,方志馆建设面临着功能定位落后、概念模糊等问题,已经在方志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新时代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制约全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的科学理论,成为当今新时代方志馆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新时代新发展,拓展“方”“志”服务范围

中华民族方志文化源远流长。方志发端于先秦,始于东汉《越绝书》,初步成型于隋唐,基本定型于两宋。北宋大观元年设立的九域图志局,是有明确记载的官办修志机构。明清日益制度化,专设一统志馆,负责编修一统志。民国以来设立方志馆、通志局等修志机构。但受到“史志同源”“史志合一”等观念影响,历代官方修志机构功能单一,主要功能是编纂方志、收藏资料。现代意义上的方志馆是全国第二轮修志启动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2月习近平在考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0144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中专门作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2023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定新时代方志馆的功能定位,有益于谋求方志馆和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助力于文化强国的建设。

方志馆顶层设计逐步落实,制度保障不断完善。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以来,各级方志馆建设被视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部分,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迅猛发展,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新的增长点。20158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172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国家数字方志馆等的建设。20176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了《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对方志馆的性质、功能、建设要求等作出详细规定。各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本省方志馆建设工作实际,纷纷印发本省方志馆建设规定有关文件。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为新时代方志馆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地方志事业走向依法修志、依法用志、依法管志、依法治志轨道引领了发展方向。随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朱佳木、冀祥德、刘玉宏等将方志馆的功能定位作了一个全面、系统、完整、权威的阐述。随着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多媒体技术革新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需要,新时代方志馆的定位还需要再定位、再思考。

方志馆功能定位需要与其他场馆有所区分。已有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定位都比较清晰。如图书馆主要功能是收藏图书、提供咨询,博物馆主要功能是收藏、展示和研究“物”,文化馆主要功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提供活动场所,档案馆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档案资料并提供咨询服务等,纪念馆、艺术馆等其他场馆的功能都相对单一。与其他场馆不同,方志馆是综合性场馆,是展示地方志中记载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等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他场馆要么是一条线、一个点或一个方面切入主题,而方志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独特性是其他场馆不具备且无法代替的。[①]从本义上说,“方”无疑指的是“地点、地区”;“志”可作名词,解释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山东通志》《东昌府志》,亦可作动词,解释为“记载,记录”,“志”既可以是静态的资料,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和发展过程。方志馆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场馆,它不能等同于单一的纸质志书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有效继承传统纸质方式的同时,“志”(记载、记录)的手段已不单单局限于单一的纸质形式,我们完全可以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志”事、“志”物、“志”人。潘捷军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方志馆’,既可以是存放传统纸质志书的‘志书馆’,也可以是用各种现代化‘志’的手段,对一‘方’区域地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动态记录记载和综合传播展示的场所。”[②]

进入新时代,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也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绝的重要因素,不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的光荣职责,而且还承担着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的伟大使命。方志馆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馆,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如何更大限度发挥好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三大功能,服务好新时代,是当前摆在方志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新时代方志馆要扩展服务对象,将面向少部分地方史志工作者、教育研究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和少部分民间爱好者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广大的社会群众,切实提升服务的广泛性、主导性和主动性。扩展“方”“志”服务范围,建成国家方志馆,推进国家方志馆分馆和各级方志馆建设,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升展览水平,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方志馆体系,运用各种手段收藏、展示、宣传、交流方志文化,切实发挥好地情展示中心、地方文献中心、区域研究和咨询中心、市民艺术中心“四个中心”的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新时代新定位,着力打造“四个中心”

(一)新时代方志馆应建成彰显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地情展示中心

方志馆是展示国情、地情,展现“一方之全史”的鲜活记忆,传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志书动辄几百万字,内容厚重,形式枯燥,很容易让人望之却步,方志馆地情展览就是要借助图像、动画、实物、3D模型等把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方志书的抽象化语言进行通俗化阐释和可视化转化,能够直观地向观众传递地情知识。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朱佳木在江苏省方志馆开馆仪式上强调,“方志馆……最为重要的功能乃是利用地方志工作的独特优势,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情、地情和爱国主义教育。”[③]朱佳木曾在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应当把方志馆建设成地情馆、国情馆”,从某种意义上说,“方志馆应当是地情馆,即展示地情的设施”。[④]新时代方志馆要建成彰显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地情展示中心,要遵循以下要求。

立足本土风貌。志书是“一方之全书”“一方的百科全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因而要求修志者在编纂志书时着重记述本区域内的人、事、物,方志界曾提出过“不越境而书”的修志原则。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村”已经成为众所熟知的概念,如果一味坚持“不越境而书”的原则,只会盲目造成修志用志的闭门造车、封闭孤立。方志馆的地情展览的知识量比志书小,有的县区级方志馆仅有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展馆面积,空间极其有限,地情展览设计要以立足本土风貌为根本,着重展示本区域内的内容,如果有涉及到区域外的人、事、物,也应是以本土的相关性而展开有关记述。浓浓的乡愁,厚重的根,故土和乡愁是中华儿女不变的永恒情怀。对于全方位、综合性展示本土风貌,对于增强“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和凝聚力十分有意义。

多样化展示人文历史。人文历史是一个地方内在积淀所在,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都往往包含在人文历史当中。新时代方志馆应该对本土的人文历史进行梳理归类,以生动有趣的多样化手段向观众普及展示。如威海市方志馆以“志说威海”为形式,从建置、自然、物产、文化、人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威海的发展变迁,其中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展示手段,如地情沙盘,“气候”展厅的二十四节气盘,“物候”展厅的代表性植物可移动展板,“物阜海昌”展厅的古木船实物展示、铁矿石样本,“多彩风情”展厅的海螺听音,“渔捕文化”展厅的VR活动等,这些都让笔者印象深刻,可为参考借鉴。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方志服务新时代的着眼点和发力点,新时代方志馆要从本土人文历史中着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国家方志馆“方志中国”“魅力中国”大型展览、黄河文化展系列活动等。

浓墨重彩展示新时代成就。方志详细记述一方之事,要求对古代的状况进行简要的记述,对现代的状况进行比较详实的反映。新时代方志馆地情展览内容可以在地方革命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方上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伟大变革等方面稍加倾斜,让广大观众可以找回岁月的记忆,真切感受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决心,激发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方志馆应建成收藏保护地情资料的地方文献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宝贵的典籍版本,他强调要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指出,“馆藏资源是方志馆的立身之基,是方志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方志馆作为依法收藏和管理地方文献资料的机构,应继承收藏和保存旧志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收集保存新编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打造成资料全、价值高、范围广的地方文献中心。

加强地情文献收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方志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础。著名史学家邹逸麟先生认为,地方志书要将当地民生作为记录重心。入馆的地方志书与资料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文化品味。历代旧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型各层次的志书、年鉴、专题资料、地情类著作、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的内部刊物等、本区域内著名人物的著作文集、回忆录、口述史、名门望族的新老家谱等相关地情资料,都应悉数收入方志馆。加强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档案馆、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其他场馆与方志相关的古籍、稿本、孤本等,方志馆可以进行文献传递和复制扫描。

推动“互联网+地方志”建设。建立地情数据库、数字方志馆已成为方志馆建设的必然趋势。新时代方志馆要依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等文件,依托省市统一平台和方志网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馆藏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检索查阅,实现电子文献共享,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三)新时代方志馆应建成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区域研究和咨询中心

方志馆具有编纂研究、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功能,应该具备利用丰富馆藏担负起地方志研究的任务,成为地方志研究、地域文化交流咨询中心。

建设方志人才培育中心。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目标任务,修志将延伸到乡镇村一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修志任务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修志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家学者,锻炼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方志专业队伍,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理论体系,不断推动方志理论创新。方志馆一般都有较为丰富的馆藏资料、专业理论书籍和懂得方志理论实践的行家里手,利用方志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分类培训地方志各部门、各层级人员,着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研究地方志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将方志馆打造成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构建方志理论研究平台。方志馆工作人员在长期收集、整理、提供利用馆藏资料的过程中,便于系统全面地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跳出修志实践的局限,便于总结不同地方志书的编修经验,开展地方志研究工作。

(四)新时代方志馆应建成传承弘扬方志美学的市民艺术中心

方志美学已成为方志学学科的研究体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美学史上的重要文本之一,马克思在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著名论断。在马克思的美学视域中,生产劳动就是一种美的自由创造活动。总之,美来自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也能彰显美的本质,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出的事物,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现实美”意义。从收录、编纂到出版方志等实践劳动,处处彰显着人的主体审美感觉,而且方志作为汇辑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文化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种反映马克思美学的形式。章学诚认为,“史志之王……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⑤]方志美学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统一,新时代方志馆应建成既有艺术特色又接地气的市民艺术中心,展示美的内容,给人美的享受,给人美的警醒,让方志之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飞入千家万户。

展馆建设体现方志美学。方志美的主要形态包括博物美、山川美、风俗美、真实美、体例美等,是多样性的统一体。[⑥]展陈设计是体现方志美的第一关口,因此,场馆整体设计要参照国风典雅、地域特色的审美,不能任由设计者的喜好左右,选色不宜选用浮夸、古怪、阴郁等的装饰色;展陈内容要精挑细选,理顺地方志与展陈的关系,以精简优美之文字、清晰有序之架构展现方志编纂之美,以趣味沉浸的展览活动体现自然风物之美,以改革开放之成就展现方志社会之美等。

推动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时代发展,方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方志之美越来越被更多人所熟知。新时代方志馆要坚持修志为用,做好修志成果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契机、方式、渠道推动地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新时代新服务,推进方志事业转型

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时代,方志在“存史、育人、资政”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新时代方志馆要积极对接信息时代文化传媒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发挥好地情展示中心、地方文献中心、区域研究和咨询中心、市民艺术中心“四个中心”的作用,不断推动方志事业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玉宏:《论方志馆的性质与功能》,《中国地方志》2018年第1期,第1622页。

[2]潘捷军:《当代新型方志馆刍议》,《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12期,第4954页。

[3]朱佳木:《在江苏省方志馆开馆仪式上的贺辞》,《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5期,第10页。

[4]朱佳木:《不断增强依法修志的能力 推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5期,第614页。

[5]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王晓岩:《历代名人论方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29年,第97页。

[6]杜锡建:《方志美刍论》,《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1卷第2期,第5864页。


[①] 刘玉宏:《论方志馆的性质与功能》,《中国地方志》2018年第1期,第16—22页。

[②] 潘捷军:《当代新型方志馆刍议》,《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12期,第49—54页。

[③] 朱佳木:《在江苏省方志馆开馆仪式上的贺辞》,《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5期,第10页。

[④] 朱佳木:《不断增强依法修志的能力 推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5期,第6—14页。

[⑤] 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王晓岩:《历代名人论方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29年,第97页。

[⑥] 杜锡建:《方志美刍论》,《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1卷第2期,第58—64页。


上一条信息: 前赵遗址
下一条信息: 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益民胡同9号院内1楼   邮编:252000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CopyRight www.zglclsw.org.cn All Rights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IE8.0及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7035784号